干湿电极在脑电图(EEG)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分析
在脑电图(EEG)测量领域,传统的导电凝胶电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干式接触电极和水基电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新型电极在EEG系统中的应用、性能表现以及实际使用中的便利性。
1. 刺激时长对分类准确率和信息传输率(ITR)的影响
刺激时长在EEG测量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对分类准确率和信息传输率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分析了刺激时长从0.75秒到5秒变化时,不同类型电极(干式、水基和凝胶电极)在低频和高频情况下的表现。
|电极类型|频率范围|最大理论比特率(bpm)|对应刺激时长(s)|
| ---- | ---- | ---- | ---- |
|干式电极|低频|86|1|
|干式电极|高频|65|1.25|
|水基电极|低频|88|1.25|
|水基电极|高频|61|1.125|
从实验结果来看,对于干式电极设置,使用凝胶和干式电极作为接地时,在低频和高频情况下的分类准确率几乎相同。而对于水基电极设置,使用水基接地电极可提高准确率。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结果的统计显著性,但可以推测,完全基于干式或水基电极的采集设置不会显著降低分类准确率。
2. 便利性和设置时间
在实际使用中,电极的便利性和设置时间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研究人员在实验前后收集了参与者对不同电极设置的便利性评价。参与者最初预期干式电极设置最不方便,但其最终的中位数评分为5,水基电极为6,凝胶电极为5。这表明水基解决方案可能更受青睐,因为它不仅考虑了佩戴舒适度,还包括了耳机的实用性和使用所需的努力程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2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