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的软件
Cisco Packet Tracer 8.0
二、实验名称
PAT 动态端口复用实验(私网多终端通过 PAT 访问公网服务器)
三、实验设备
路由器:2 台 Router-2911(R1、R2)
交换机:1 台 Switch-2960(标识为 Switch0,默认端口启用,无需额外配置)
PC 终端:3台 PC(标识为 PC1、PC2、PC3)
服务器:1台 Server-PT(标识为 Server0)
四、实验要求
网段规划:
私网网段 192.168.19.0/24(PC1-PC3 所在),互联网段 10.0.0.0/8(R1 与 R2 对接),公网网段 177.19.0.0/16(Server0 所在);
路由配置:
R1、R2 运行 OSPF 协议(Area 0),实现各网段动态互通,无需手动配置静态路由;
PAT 配置:
在 R1 上部署 PAT 动态端口复用,通过 ACL 允许私网 192.168.19.0/24 网段流量,借助 Gig0/1 接口的公网 IP(10.0.0.1)实现多 PC 共享一个公网地址访问 Server0;
接口配置:
R1 的 Gig0/0(对接私网)设为 NAT inside,Gig0/1(对接 R2)设为 NAT outside;
访问要求:
PC1、PC2、PC3 均能正常访问公网 Server0(177.19.1.1),PAT 转换功能稳定。
五、端口连接概况
PC1和PC2和PC3的 FastEthernet 0/1接口分别与交换机的 FastEthernet 0/1接口、
FastEthernet 0/2接口、FastEthernet 0/3接口相连;
R1 的 Gig0/0 接口与交换机的 FastEthernet 0/4接口相连;
R1 的 Gig0/1 接口与 R2 的 Gig0/0 接口相连(10.0.0.0/8 互联网段);
R2 的 Gig0/1 接口与 Server0 的FastEthernet 0/1接口相连(177.19.0.0/16 公网网段)。
六、实验拓扑图
(各设备接口连接见 “端口连接概况”)

七、实验配置
(保存配置用write memory)
(一)终端设备配置(PC、服务器)
1. PC1 配置:

IP 地址:192.168.19.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192.168.19.254(R1 的 Gig0/0 接口 IP,指向私网出口)
2. PC2 配置:

IP 地址:192.168.19.2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192.168.19.254
3. PC3 配置:

IP 地址:192.168.19.3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192.168.19.254
4. Server0 配置(公网服务器):

IP 地址:177.19.1.1
子网掩码:255.255.0.0(适配 177.19.0.0/16 网段)
网关:177.19.1.254(R2 的 Gig0/1 接口 IP,实现与路由层互通)
(二)路由器配置(R1、R2)
1. R1 配置(私网出口路由器,核心 PAT 配置设备)
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Router(config)#hostname R1 # 设备重命名为R1
R1(config)#interface gig0/0 # 进入Gig0/0接口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9.254 255.255.255.0 # 配置私网192.168.19.0/24网关IP
R1(config-if)#no shutdown # 启用接口(默认关闭,必须启用才能转发流量)
R1(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配置模式
R1(config)#interface gig0/1 # 进入Gig0/1接口(对接R2,互联网段接口)
R1(config-if)#ip address 10.0.0.1 255.0.0.0 # 配置10.0.0.0/8网段IP,与R2的Gig0/0对接
R1(config-if)#no shutdown # 启用互联接口
R1(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配置模式
# 配置OSPF动态路由(Area 0),实现网段自动互通
R1(config)#router ospf 1 # 启用OSPF进程1(需与R2一致)
R1(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 0.255.255.255 area 0 # 宣告10.0.0.0/8网段到OSPF Area 0
R1(config-router)#exit # 退出OSPF配置模式
# 核心PAT动态端口复用配置:允许私网流量通过公网接口共享IP访问外网
R1(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9.0 0.0.0.255 # 创建ACL 1,允许私网192.168.19.0/24网段流量
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interface gig0/1 overload # PAT核心命令:ACL 1匹配的流量,通过Gig0/1接口IP复用端口(overload表示端口复用)
R1(config)#interface gig0/0 # 进入私网侧接口
R1(config-if)#ip nat inside # 标记为NAT内网侧(接收私网流量,触发PAT转换)
R1(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模式
R1(config)#interface gig0/1 # 进入公网侧接口
R1(config-if)#ip nat outside # 标记为NAT外网侧(转发公网流量,完成转换回传)
R1(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模式
# 保存配置
R1(config)#exit # 退出全局配置模式
R1#write memory # 保存所有配置(接口、OSPF、PAT配置均需保存,避免重启失效)
2. R2 配置(OSPF 路由转发)
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Router(config)#hostname R2 # 设备重命名为R2
R2(config)#interface gig0/0 # 进入Gig0/0接口(对接R1,互联网段)
R2(config-if)#ip address 10.0.0.2 255.0.0.0 # 配置10.0.0.0/8网段IP,与R1的Gig0/1对接
R2(config-if)#no shutdown # 启用接口
R2(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配置模式
R2(config)#interface gig0/1 # 进入Gig0/1接口
R2(config-if)#ip address 177.19.1.254 255.255.0.0 # 配置177.19.0.0/16网段网关IP
R2(config-if)#no shutdown # 启用接口
R2(config-if)#exit # 退出接口配置模式
# 配置OSPF动态路由(Area 0),与R1建立邻居,实现全网段互通
R2(config)#router ospf 1 # 启用OSPF进程1(与R1一致)
R2(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 0.255.255.255 area 0 # 宣告10.0.0.0/8网段到OSPF Area 0
R2(config-router)#network 177.19.0.0 0.0.255.255 area 0 # 宣告177.19.0.0/16网段到OSPF Area 0
R2(config-router)#exit # 退出OSPF配置模式
# 保存配置
R2(config)#exit # 退出全局配置模式
R2#write memory # 保存配置
八、实验结果
(一)验证多个终端能否同时仅用一个公网IP访问服务器
操作:PC1、PC2、PC3 同时 ping -t Server0(177.19.1.1),按 Ctrl+c 可以停止持续 ping。
结果:所有 PC 均能 同时持续 ping 通。
PC1 ping -t 177.19.1.1:

PC2 ping -t 177.19.1.1:

PC3 ping -t 177.19.1.1:

(二)验证 PAT 动态转换
操作:R1 特权模式执行show ip nat translations(查看 PAT 转换表);
结果:PC1-PC3 访问 Server0 时,转换表显示多条 “内部本地 IP + 端口” 映射到 “Gig0/1 接口 IP(10.0.0.1)+ 随机端口” 的条目,端口复用功能生效。

九、结论
实验配置完全符合要求,R1、R2 通过 OSPF 协议实现了私网、互联、公网网段的动态互通,R1 上的 PAT 动态端口复用配置成功生效 —— 私网 192.168.19.0/24 网段的 3 台 PC 可共享 R1 的 Gig0/1 接口公网 IP(10.0.0.1)访问公网 Server0,解决了 “私网 IP 数量有限、公网地址稀缺” 的问题,所有实验目标均达成。
十、总结
本实验核心是理解 PAT(端口地址转换)的 “端口复用” 核心逻辑,相比静态 NAT,PAT 能让多个私网终端共享一个公网 IP 访问外网,更贴合实际网络中 “多用户共用出口带宽” 的场景:
OSPF 协议的作用:
替代手动配置静态路由,自动同步各网段路由信息,减少网络维护成本,适合中大型网络;
PAT 配置关键:
ACL 精准匹配需转换的私网流量,overload关键字是端口复用的核心,NAT 内外网接口标记需与流量方向一致;
实际应用价值:
PAT 是家庭、企业网络的常用出口配置方案,掌握该配置可快速迁移到华为、华三等同类型设备,核心逻辑完全相通。
380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