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CL(中小型企业网综合实战:OSPF、DHCP中继、NAT与ACL融合部署)综—终

构建中小型企业网(OSPF、DHCP 中继、NAT、ACL 综合实验)

一、使用的软件
这里使用的软件是 HCL_v5.10.3-Setup.exe。

二、实验名称
构建中小型企业网(OSPF、DHCP 中继、NAT、ACL 综合实验)

三、实验设备
路由器:4 台 MSR36-20(R1、R2、R3、R7)
交换机:1 台 S6850(SW4)
PC 终端:2 台(PC5、PC6)
补充说明:不同型号路由器功能稍有区别,注意查看接口。
查看接口的命令:display ip interface brief (用户视图和系统视图均可使用查看)

四、实验要求
1、企业网内部包含 10.0.0.0/24、20.0.0.0/24、30.0.0.0/24、40.0.0.0/24 等网段,核心与外部互2、联为 172.16.17.0/30(30 位掩码,可用地址两个)。
3、每台设备以设备编号作为 LoopBack0 地址(如 R1 为 1.1.1.1,R2 为 2.2.2.2 等)。
4、路由器 R1、R2、R3 运行 OSPF Area 0,其他网段使用静态路由。
5、交换机 SW4 划分 VLAN10、VLAN20、VLAN30、VLAN40,对应不同接入网段。
6、路由器 R2 通过 DHCP 中继为 PC5 分配地址及网关。
7、路由器 R3 通过 DHCP 中继为 PC6 分配地址及网关。
8、PC5、PC6 需能访问内部及外部所有合法网段。
9、PC5 网段(30.0.0.0/24)可访问 R1 的 1.1.1.1,PC6 网段(40.0.0.0/24)不可访问,通过 ACL 实现。
10、新增路由器 R7,连接 R1 并配置 LoopBack0 地址 7.7.7.7 模拟外部互联网。
11、内部 PC 网段通过 NAT 访问 7.7.7.7,私网使用默认路由,内部无外部明细路由。

五、端口连接概况
R1 的 GE0/0 接口与 R2 的 GE0/0 接口相连;
R1 的 GE0/1 接口与 R3 的 GE0/0 接口相连;
R1 的 GE0/2 接口与 R7 的 GE0/0 接口相连;
R2 的 GE0/2 接口与 SW4 的 GE1/0/1 接口相连;
R3 的 GE0/2 接口与 SW4 的 GE1/0/2 接口相连;
R2 的 GE0/1 接口与 R3的 GE0/1 接口相连;
SW4 的 GE1/0/3 接口与 PC5 的 GE0/1 接口相连;
SW4 的 GE1/0/4 接口与 PC6 的 GE0/1 接口相连。

六、实验拓扑图
(拓扑图含核心层(R1、R7)、汇聚层(R2、R3)、接入层(SW4)及 PC 终端,各设备接口连接见 “端口连接概况”)

七、实验配置
(注意:进入用户视图 Ctrl + C)
如何进入 PC 的可视化界面
鼠标右击拓扑中的 PC 设备,在显示的选项中点击配置选项。注意:启用接口管理,启用 IPv4 的动态获取(DHCP),再点击上方的刷新!


PC5 配置:


IP 自动分配:30.0.0.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30.0.0.2


PC6 配置:


IP 自动分配:40.0.0.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40.0.0.2

SW4 配置:
<H3C>system-view ---- 进入系统视图
[H3C]sysname SW4 ---- 设备重命名为SW4
[SW4]vlan 10 ---- 创建VLAN10
[SW4-vlan10]vlan 20 ---- 创建VLAN20
[SW4-vlan20]vlan 30 ---- 创建VLAN30
[SW4-vlan30]vlan 40 ---- 创建VLAN40
[SW4-vlan40]quit ---- 退出VLAN视图

[SW4]interface ge1/0/1 ---- 进入接口GE1/0/1
[SW4-GigabitEthernet1/0/1]port access vlan 10 ---- 接口划入VLAN10
[SW4-GigabitEthernet1/0/1]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ge1/0/2 ---- 进入接口GE1/0/2
[SW4-GigabitEthernet1/0/2]port access vlan 20 ---- 接口划入VLAN20
[SW4-GigabitEthernet1/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ge1/0/3 ---- 进入接口GE1/0/3
[SW4-GigabitEthernet1/0/3]port access vlan 30 ---- 接口划入VLAN30
[SW4-GigabitEthernet1/0/3]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ge1/0/4 ---- 进入接口GE1/0/4
[SW4-GigabitEthernet1/0/4]port access vlan 40 ---- 接口划入VLAN40
[SW4-GigabitEthernet1/0/4]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LoopBack 0 ---- 进入LoopBack0接口
[SW4-LoopBack0]ip address 4.4.4.4 24 ---- 配置交换机LoopBack地址
[SW4-LoopBack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Vlan-interface 10 ---- 进入VLAN10接口
[SW4-Vlan-interface10]ip address 10.0.0.1 24 ---- 配置VLAN10接口IP
[SW4-Vlan-interface1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Vlan-interface 20 ---- 进入VLAN20接口
[SW4-Vlan-interface20]ip address 20.0.0.1 24 ---- 配置VLAN20接口IP
[SW4-Vlan-interface2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Vlan-interface 30 ---- 进入VLAN30接口
[SW4-Vlan-interface30]ip address 30.0.0.2 24 ---- 配置VLAN30接口IP(PC5网关)
[SW4-Vlan-interface3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Vlan-interface 40 ---- 进入VLAN40接口
[SW4-Vlan-interface40]ip address 40.0.0.2 24 ---- 配置VLAN40接口IP(PC6网关)
[SW4-Vlan-interface4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dhcp enable ---- 启用DHCP功能
[SW4]interface vlan 30 ---- 进入VLAN30接口
[SW4-Vlan-interface30]dhcp select relay ---- 配置DHCP中继模式
[SW4-Vlan-interface30]dhcp relay  server-address 10.0.0.2 ---- 指定DHCP服务器地址(R2的GE0/2接口)
[SW4-Vlan-interface3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nterface vlan 40 ---- 进入VLAN40接口
[SW4-Vlan-interface40]dhcp select relay ---- 配置DHCP中继模式
[SW4-Vlan-interface40]dhcp relay  server-address 20.0.0.2 ---- 指定DHCP服务器地址(R3的GE0/2接口)
[SW4-Vlan-interface4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SW4]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0.0.0.2 ---- 配置默认路由指向R2
[SW4]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20.0.0.2 ---- 配置默认路由指向R3

R2 配置:
<H3C>system-view ---- 进入系统视图
[H3C]sysname R2 ---- 设备重命名为R2
[R2]interface ge0/0 ---- 进入GE0/0接口
[R2-GigabitEthernet0/0]ip address 12.0.0.1 24 ---- 配置接口IP
[R2-GigabitEthernet0/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2]interface ge0/1 ---- 进入GE0/1接口
[R2-GigabitEthernet0/1]ip address 23.0.0.1 24 ---- 配置接口IP
[R2-GigabitEthernet0/1]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2]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2-GigabitEthernet0/2]ip address 10.0.0.2 24 ---- 配置接口IP(SW4的DHCP中继目标)
[R2-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2]interface LoopBack 0 ---- 进入LoopBack0接口
[R2-LoopBack0]ip address 2.2.2.2 24 ---- 配置路由器LoopBack地址
[R2-LoopBack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2]dhcp enable ---- 启用DHCP功能
[R2]dhcp server ip-pool p_30 ---- 创建DHCP地址池p_30
[R2-dhcp-pool-p_30]network 30.0.0.0 24 ---- 配置地址池网段
[R2-dhcp-pool-p_30]gateway-list 30.0.0.2 ---- 配置网关地址
[R2-dhcp-pool-p_30]dns-list 8.8.8.8 ---- 配置DNS服务器
[R2-dhcp-pool-p_30]quit ---- 退出地址池视图

[R2]ip route-static 30.0.0.0 24 10.0.0.1 ---- 配置到3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2]ip route-static 40.0.0.0 24 10.0.0.1 ---- 配置到4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2]ip route-static 4.4.4.0 24 10.0.0.1 ---- 配置到4.4.4.0网段的静态路由
[R2]ip route-static 172.16.17.0 30 12.0.0.2 ---- 配置到外部互联网的静态路由
[R2]ip route-static 7.7.7.0 24 12.0.0.2 ---- 配置到7.7.7.0网段的静态路由

[R2]ospf 1 router-id 2.2.2.2 ---- 启用OSPF进程1,配置Router-ID
[R2-ospf-1]area 0 ---- 加入OSPF区域0
[R2-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2-ospf-1-area-0.0.0.0]network 23.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2-ospf-1-area-0.0.0.0]network 2.2.2.0 0.0.0.255 ---- 宣告LoopBack网段
[R2-ospf-1-area-0.0.0.0]quit ---- 退出区域视图
[R2-ospf-1]quit ---- 退出OSPF视图

[R2]acl number 3000 ---- 创建高级ACL 3000
[R2-acl-ipv4-adv-3000]rule 0 permit ip source 30.0.0.0 0.0.0.255 destination 1.1.1.1 0.0.0.255 ---- 允许PC5网段访问R1的LoopBack地址
[R2-acl-ipv4-adv-3000]rule 5 deny ip source 40.0.0.0 0.0.0.255 destination 1.1.1.1 0.0.0.255 ---- 拒绝PC6网段访问R1的LoopBack地址
[R2-acl-ipv4-adv-3000]quit ---- 退出ACL视图
[R2]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2-GigabitEthernet0/2]packet-filter 3000 inbound ---- 在接口入方向应用ACL 3000
[R2-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3 配置:
<H3C>system-view ---- 进入系统视图
[H3C]sysname R3 ---- 设备重命名为R3
[R3]interface ge0/0 ---- 进入GE0/0接口
[R3-GigabitEthernet0/0]ip address 13.0.0.1 24 ---- 配置接口IP
[R3-GigabitEthernet0/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3]interface ge0/1 ---- 进入GE0/1接口
[R3-GigabitEthernet0/1]ip address 23.0.0.2 24 ---- 配置接口IP
[R3-GigabitEthernet0/1]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3]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3-GigabitEthernet0/2]ip address 20.0.0.2 24 ---- 配置接口IP(SW4的DHCP中继目标)
[R3-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3]interface LoopBack 0 ---- 进入LoopBack0接口
[R3-LoopBack0]ip address 3.3.3.3 24 ---- 配置路由器LoopBack地址
[R3-LoopBack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3]dhcp enable ---- 启用DHCP功能
[R3]dhcp server ip-pool p_40 ---- 创建DHCP地址池p_40
[R3-dhcp-pool-p_40]network 40.0.0.0 24 ---- 配置地址池网段
[R3-dhcp-pool-p_40]gateway-list 40.0.0.2 ---- 配置网关地址
[R3-dhcp-pool-p_40]dns-list 114.114.114.114 ---- 配置DNS服务器
[R3-dhcp-pool-p_40]quit ---- 退出地址池视图

[R3]ip route-static 30.0.0.0 24 20.0.0.1 ---- 配置到3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3]ip route-static 40.0.0.0 24 20.0.0.1 ---- 配置到4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3]ip route-static 4.4.4.0 24 20.0.0.1 ---- 配置到4.4.4.0网段的静态路由
[R3]ip route-static 172.16.17.0 30 13.0.0.2 ---- 配置到外部互联网的静态路由
[R3]ip route-static 7.7.7.0 24 13.0.0.2 ---- 配置到7.7.7.0网段的静态路由

[R3]ospf 1 router-id 3.3.3.3 ---- 启用OSPF进程1,配置Router-ID
[R3-ospf-1]area 0 ---- 加入OSPF区域0
[R3-ospf-1-area-0.0.0.0]network 13.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3-ospf-1-area-0.0.0.0]network 23.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3-ospf-1-area-0.0.0.0]network 3.3.3.0 0.0.0.255 ---- 宣告LoopBack网段
[R3-ospf-1-area-0.0.0.0]quit ---- 退出区域视图
[R3-ospf-1]quit ---- 退出OSPF视图

[R3]acl number 3000 ---- 创建高级ACL 3000
[R3-acl-ipv4-adv-3000]rule 0 permit ip source 30.0.0.0 0.0.0.255 destination 1.1.1.0 0.0.0.255 ---- 允许PC5网段访问R1的LoopBack网段
[R3-acl-ipv4-adv-3000]rule 5 deny ip source 40.0.0.0 0.0.0.255 destination 1.1.1.0 0.0.0.255 ---- 拒绝PC6网段访问R1的LoopBack网段
[R3-acl-ipv4-adv-3000]quit ---- 退出ACL视图
[R3]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3-GigabitEthernet0/2]packet-filter 3000 inbound ---- 在接口入方向应用ACL 3000
[R3-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 配置:
<H3C>system-view ---- 进入系统视图
[H3C]sysname R1 ---- 设备重命名为R1
[R1]interface ge0/0 ---- 进入GE0/0接口
[R1-GigabitEthernet0/0]ip address 12.0.0.2 24 ---- 配置接口IP
[R1-GigabitEthernet0/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interface ge0/1 ---- 进入GE0/1接口
[R1-GigabitEthernet0/1]ip address 13.0.0.2 24 ---- 配置接口IP
[R1-GigabitEthernet0/1]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1-GigabitEthernet0/2]ip address 172.16.17.1 30 ---- 配置与外部互联网互联的接口IP
[R1-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interface loopback 0 ---- 进入LoopBack0接口
[R1-LoopBack0]ip address 1.1.1.1 24 ---- 配置路由器LoopBack地址
[R1-LoopBack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ospf 1 router-id 1.1.1.1 ---- 启用OSPF进程1,配置Router-ID
[R1-ospf-1]area 0 ---- 加入OSPF区域0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3.0.0.0 0.0.0.255 ---- 宣告直连网段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1.1.0 0.0.0.255 ---- 宣告LoopBack网段
[R1-ospf-1-area-0.0.0.0]quit ---- 退出区域视图
[R1-ospf-1]quit ---- 退出OSPF视图

[R1]nat address-group 1 ---- 创建NAT地址池1
[R1-address-group-1]address 172.16.17.10 172.16.17.20 ---- 配置地址池范围
[R1-address-group-1]quit ---- 退出地址池视图

[R1]acl number 3000 ---- 创建高级ACL 3000
[R1-acl-ipv4-adv-3000]rule 0 permit ip source 30.0.0.0 0.0.0.255 destination 7.7.7.0 0.0.0.255 ---- 允许PC5网段访问7.7.7.0网段
[R1-acl-ipv4-adv-3000]rule 5 permit ip source 40.0.0.0 0.0.0.255 destination 7.7.7.0 0.0.0.255 ---- 允许PC6网段访问7.7.7.0网段
[R1-acl-ipv4-adv-3000]quit ---- 退出ACL视图

[R1]interface ge0/2 ---- 进入GE0/2接口
[R1-GigabitEthernet0/2]nat outbound 3000 address-group 1 ---- 启用NAT,将ACL 3000匹配的流量通过地址池1转换
[R1-GigabitEthernet0/2]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1]ip route-static 4.4.4.0 24 12.0.0.1 ---- 配置到4.4.4.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4.4.4.0 24 13.0.0.1 ---- 配置到4.4.4.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30.0.0.0 24 12.0.0.1 ---- 配置到3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30.0.0.0 24 13.0.0.1 ---- 配置到3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40.0.0.0 24 12.0.0.1 ---- 配置到4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40.0.0.0 24 13.0.0.1 ---- 配置到4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10.0.0.0 24 12.0.0.1 ---- 配置到1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20.0.0.0 24 13.0.0.1 ---- 配置到20.0.0.0网段的静态路由

[R1]ip route-static 7.7.7.0 24 172.16.17.2 ---- 配置到7.7.7.0网段的静态路由

R7 配置:
<H3C>system-view ---- 进入系统视图
[H3C]sysname R7 ---- 设备重命名为R7
[R7]interface ge0/0 ---- 进入GE0/0接口
[R7-GigabitEthernet0/0]ip address 172.16.17.2 30 ---- 配置与R1互联的接口IP
[R7-GigabitEthernet0/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7]interface LoopBack 0 ---- 进入LoopBack0接口
[R7-LoopBack0]ip address 7.7.7.7 24 ---- 配置路由器LoopBack地址(模拟外部互联网)
[R7-LoopBack0]quit ---- 退出接口视图

[R7]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72.16.17.1 ---- 配置默认路由指向R1

八、实验结果
1. 验证 DHCP 地址分配
在 PC5 和 PC6 上查看 IP 地址,确认 PC5 获取到30.0.0.1/24,PC6 获取到40.0.0.1/24,网关分别为30.0.0.2和40.0.0.2,DHCP 中继配置生效。

PC5:

PC6:

2. 验证 OSPF 路由互通
在 R1、R2、R3 上执行display ospf peer,OSPF 邻居状态为Full;执行display ip routing-table,存在到对方 LoopBack 地址及直连网段的 OSPF 路由,动态路由互联正常。

R1:

R2:

R3:

3. 验证 ACL 访问控制
PC5 ping R1 的 LoopBack 地址1.1.1.1,能 ping 通;


PC6 ping R1 的 LoopBack 地址1.1.1.1,无法 ping 通,ACL 规则精准生效。

4. 验证 NAT 访问外部互联网
PC5 和 PC6 分别 ping 7.7.7.7,均能 ping 通;在 R1 上执行display nat session,可看到 NAT 转换会话,私网流量成功通过 NAT 访问外部网段。

PC5 ping 7.7.7.7:

PC5 ping 7.7.7.7 第一次转公网IP

PC6 ping 7.7.7.7:

PC6 ping 7.7.7.7 第一次转公网IP

九、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分层架构的中小型企业网络,整合了OSPF 动态路由、DHCP 中继、NAT 地址转换、ACL 访问控制等核心技术。PC5 和 PC6 通过 DHCP 获取地址后,可按需访问内部资源(PC5 允许访问 R1 的 LoopBack 地址,PC6 拒绝)及外部互联网(7.7.7.7),所有配置完全满足实验要求,达成预期目标。

十、总结
本实验体现了企业网络 “分层设计、功能分离、安全可控” 的架构理念:
OSPF 用于核心与汇聚层的动态路由互联,减少静态路由维护成本;
DHCP 中继 实现接入层对多 VLAN 网段的地址分配,简化地址管理;
NAT 解决私网访问公网的地址冲突问题;
ACL 实现基于网段的细粒度访问控制,保障网络安全。
各技术模块配置逻辑清晰,验证步骤完整,可作为企业网络部署的参考范例,为复杂网络场景的技术整合提供了实践思路。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针对多维格数据(如图像、视频)设计的深度学习架构,其结构灵感来源于生物视觉系统对信息的分层处理机制。该模型通过局部连接、参数共享、层级特征提取等策略,有效捕获数据中的空间模式。以下从结构特性、工作机制及应用维度展开说明: **1. 局部连接卷积运算** 卷积层利用可学习的多维滤波器对输入进行扫描,每个滤波器仅作用于输入的个有限邻域(称为感受野),通过线性加权非线性变换提取局部特征。这种设计使网络能够聚焦于相邻像素间的关联性,从而识别如边缘走向、色彩渐变等基础视觉模式。 **2. 参数共享机制** 同卷积核在输入数据的整个空间范围内保持参数不变,大幅降低模型复杂度。这种设计赋予模型对平移变换的适应性:无论目标特征出现在图像的任何区域,均可由相同核函数检测,体现了特征位置无关性的建模思想。 **3. 特征降维空间鲁棒性** 池化层通过对局部区域进行聚合运算(如取最大值或均值)实现特征降维,在保留显著特征的同时提升模型对微小形变的容忍度。这种操作既减少了计算负荷,又增强了特征的几何不变性。 **4. 层级特征抽象体系** 深度CNN通过堆叠多个卷积-池化层构建特征提取金字塔。浅层网络捕获点线面等基础模式,中层网络组合形成纹理部件,深层网络则合成具有语义意义的对象轮廓。这种逐级递进的特征表达机制实现了从像素级信息到概念化表示的自动演进。 **5. 非线性扩展泛化控制** 通过激活函数(如ReLU及其变体)引入非线性变换,使网络能够拟合复杂决策曲面。为防止过拟合,常采用权重归化、随机神经元失活等技术约束模型容量,提升在未知数据上的表现稳定性。 **6. 典型应用场景** - 视觉内容分类:对图像中的主体进行类别判定 - 实例定位识别:在复杂场景中标定特定目标的边界框及类别 - 像素级语义解析:对图像每个像素点进行语义标注 - 生物特征认证:基于面部特征的个体身份鉴别 - 医学图像判读:辅助病灶定位病理分析 - 结构化文本处理:循环神经网络结合处理序列标注任务 **7. 技术演进脉络** 早期理论雏形形成于1980年代,随着并行计算设备的发展大规模标注数据的出现,先后涌现出LeNet、AlexNet、VGG、ResNet等里程碑式架构。现代研究聚焦于注意力分配、跨层连接、卷积分解等方向,持续推动模型性能边界。 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特征提取范式,建立了从原始信号到高级语义表达的映射通路,已成为处理几何结构数据的标准框架,在工业界学术界均展现出重要价值。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屋顶面板实例分割数据集 、数据集基础信息 • 数据集名称:屋顶面板实例分割数据集 • 图片数量: 训练集:1559张图片 验证集:152张图片 测试集:95张图片 总计:1806张图片 • 训练集:1559张图片 • 验证集:152张图片 • 测试集:95张图片 • 总计:1806张图片 • 分类类别: panel(面板):屋顶上的面板结构,如太阳能板或其他安装组件。 roof(屋顶):建筑屋顶区域,用于定位和分割。 • panel(面板):屋顶上的面板结构,如太阳能板或其他安装组件。 • roof(屋顶):建筑屋顶区域,用于定位和分割。 • 标注格式:YOLO格式,包含实例分割的多边形标注,适用于实例分割任务。 • 数据格式:图片文件,来源于航拍或建筑图像,涵盖多种场景。 二、数据集适用场景 • 建筑施工检查:用于自动检测和分割屋顶上的面板,辅助建筑质量评估、维护和安装规划。 • 可再生能源管理: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识别屋顶太阳能板的位置和轮廓,优化能源部署和监控。 • 航拍图像分析:支持从空中图像中提取建筑屋顶信息,应用于城市规划、房地产评估和基础设施管理。 • 计算机视觉研究:为实例分割算法提供基准数据,推动AI在建筑和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数据集优势 • 精准实例分割标注:每个面板和屋顶实例均通过多边形标注精确定义轮廓,确保分割边界准确,支持细粒度分析。 • 类别聚焦实用性:专注于屋顶和面板两个关键类别,数据针对性强,直接适用于建筑和能源行业的实际需求。 • 数据多样性泛化性:涵盖不同环境下的屋顶和面板图像,增强模型在多变场景中的适应能力。 • 任务适配便捷:标注兼容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YOLO),可快速集成到实例分割模型训练流程。 • 行业价值突出:助力自动化检测系统开发,提升建筑检查、能源管理和城市分析的效率准确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