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eh - Boyen签名方案:原理、安全性与算法分析
一、q - SDH问题及相关定义
在密码学领域,q - SDH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若算法A在时间t内运行,且Adv q - SDH(A) ≥ ϵ,则称算法A能以(t, ϵ)的方式破解(G1, G2)中的q - SDH问题。若不存在这样的算法,则称(q, t, ϵ) - SDH假设在(G1, G2)中成立。
原Boneh - Boyen论文中对q - SDH问题的定义与本文采用的定义略有不同。原版本使用(q + 2)元组(g1, g2, gx², …, gx^q²)作为输入,且假设存在一个可高效计算的同构ψ: G2 → G1。而本文采用了Boneh - Boyen论文完整版本中的定义。
与q - SDH问题相关的一个显著变体是MSDH问题。在群G上的修改后的q - SDH(即q - MSDH)问题是:给定g, gx ∈ G,以及一个(q - 1)元组(c1, g^(1/(x + c1))), …, (cq - 1, g^(1/(x + cq - 1))),其中每个ci ∈ Zp,输出(c, g^(1/(x + c))),其中c ∈ Zp \ {c1, …, cq - 1}。在配备类型1配对的群中,解决q - MSDH问题等价于在已知消息攻击下,使用q个签名查询对Boneh - Boyen基本签名方案进行存在性伪造。虽然Boyen指出MSDH假设比SDH弱,但本文结果表明,在具有类型1配对的群中,q - MSDH问题通过Θ(q²)的归约与q - SDH问题等价。
二、Boneh - Boyen签名方案
Boneh和Boyen提出了两种签名方案:基本方案和完整方案,前者用于证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0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