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世界中的别样风景:聋人音乐与早期音乐的探索
聋人音乐的独特语境
在聋人社区中,音乐有着独特的存在意义和角色。它既是与听力正常人群交流和文化交换的场所,也是创造具有文化独特性的特殊音乐的空间。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在聋人世界里,音乐是一个脱离了普通目标、充满强烈文化身份的审美创造之地。同时,它还是聋人文化和听力正常人群文化之间的桥梁,尤其是通过手语来实现这种连接。
从文化和艺术开放的角度而言,听力正常的音乐界对聋人社区,特别是其手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手语这种手势交流方式吸引并引发了听力正常人群的好奇,不少艺术家试图将其融入音乐作品中。手语在音乐中的融入将会有显著的发展,并承载着多样的价值。
近年来,手语歌曲逐渐发展起来。“手语演唱”旨在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音乐表达,身体承载着歌曲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价值,运用“编排的、抽象且富有诗意的手语”。这体现了真正的聋人音乐体验的进步,旋律感占据了身体,使其成为音乐性的表达空间。手语演唱不仅属于聋人世界,还充当着聋人与听力正常人群之间的桥梁。各种音乐项目试图将声乐语言和手语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嘻哈音乐领域,聋人创造了自己的音乐风格——“聋人嘻哈”(Dip - hop)。
此外,聋人音乐的现实远不止于手语歌手与听力正常艺术家之间的简单合作,还存在着一个真正的聋人音乐场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自21世纪初以来,就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属于聋人社区的艺术和文化场景。例如,有“符号与振动”之夜、“激光符号”或“聋人狂欢派对”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音乐创作空间完全被聋人占据,甚至被转化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对象。图像被融入音乐中,聋人将其称为“视觉音乐”(Vusic),它描述了聋人所理解的音乐现实,即图像和振动这两个构成独特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