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九):持续网络安全活动与监控

前言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是贯穿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通过持续的监控、评估和响应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本文将深入解读ISO 21434标准第8条"持续的网络安全活动",详细阐述网络安全监控、事件评估、漏洞分析和漏洞管理的方法与实践。

1.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概述

1.1 持续活动的必要性

现代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具有动态性特征:

  • 威胁演进:攻击技术不断发展

  • 漏洞发现:新漏洞持续被发现

  • 环境变化:运行环境不断变化

  • 技术更新:系统和软件持续更新

1.2 持续活动的特点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 全生命周期: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 跨项目性:可在特定项目之外进行

  • 动态响应:对变化做出及时响应

  •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安全水平

1.3 核心目标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的四大目标:

  1. 信息监控:监测网络安全信息以确定网络安全事件

  2. 事件评估:评估网络安全事件,以确定薄弱环节

  3. 漏洞识别:从弱点中识别漏洞

  4. 漏洞管理:管理已查明的漏洞

2. 网络安全监控

2.1 监控概述

网络安全监控是持续活动的起点,通过系统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来识别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和事件。#### 2.1 .1 监控要求(RQ-08-01)

应选择收集网络安全信息的来源,可以选择内部和/或外部来源。

2.1.2 信息来源分类
网络安全信息来源:
​
外部来源:
├── 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机构、安全研究人员
├── 商业来源:安全厂商、威胁情报服务商
├── 非商业来源:开源情报、社区分享
├── 供应链:供应商安全公告、合作伙伴信息
├── 客户反馈:用户报告、客户投诉
└── 政府来源:CERT、国家安全机构
​
内部来源:
├── 脆弱性分析结果:内部安全评估发现
├── 现场信息:漏洞扫描报告、维修信息
├── 消费者使用信息:用户行为数据、异常报告
├── 配置信息:硬件和软件物料清单
├── 运营数据:系统日志、性能监控数据
└── 测试结果:安全测试、渗透测试结果

2.2 触发器管理

2.2.1 触发器定义(RQ-08-02)

应定义并维护触发器,以便对网络安全信息进行分类。

2.2.2 触发器类型
触发器分类体系:
​
关键词触发器:
├── 产品名称:具体产品型号、代码名称
├── 组件名称:ECU名称、软件组件名称
├── 技术术语:协议名称、算法名称
└── 威胁术语:攻击类型、漏洞类型
​
配置触发器:
├── 硬件配置:芯片型号、硬件版本
├── 软件配置:软件版本、固件版本
├── 网络配置:协议版本、端口配置
└── 安全配置:加密算法、认证机制
​
供应商触发器:
├── 供应商名称:一级、二级供应商
├── 产品系列:供应商产品线
├── 技术平台:供应商技术平台
└── 服务类型:供应商提供的服务
​
威胁等级触发器:
├── 严重等级:CVSS评分、风险等级
├── 影响范围:影响的系统、功能
├── 利用难度:攻击复杂度、技能要求
└── 公开程度:是否公开披露、利用代码

2.3 信息分类处理

2.3.1 分类要求(RQ-08-03)

应收集和分流网络安全信息,以确定该网络安全信息是否成为一个或多个网络安全事件。

2.3.2 分类流程
信息分类处理流程:
​
信息收集:
├── 自动化收集:RSS订阅、API接口
├── 人工收集:专家分析、会议交流
├── 合作收集:供应商通报、客户反馈
└── 购买收集:商业威胁情报服务
​
初步筛选:
├── 相关性判断:是否与产品相关
├── 可信度评估:信息来源可信度
├── 时效性检查:信息是否及时有效
└── 完整性验证: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
深度分析:
├── 技术分析:技术细节分析
├── 影响评估:对产品的潜在影响
├── 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初步评估
└── 关联分析:与已知信息的关联
​
分类决策:
├── 网络安全事件:需要进一步处理
├── 一般信息:记录存档,定期回顾
├── 无关信息:过滤丢弃
└── 待定信息:需要更多信息确认

2.4 监控系统建设

2.4.1 监控架构
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架构:
​
数据收集层:
├── 威胁情报收集:外部威胁情报源
├── 日志收集:系统日志、安全日志
├── 网络监控:网络流量、异常检测
└── 终端监控:终端行为、文件监控
​
数据处理层:
├── 数据清洗:去重、格式化、标准化
├── 数据关联:事件关联、模式识别
├── 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机器学习
└── 数据存储:历史数据、实时数据
​
分析决策层:
├── 规则引擎:基于规则的自动分析
├── 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模式识别
├── 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引擎
└── 人工分析:专家判断、经验分析
​
展示应用层:
├── 监控大屏:实时状态展示
├── 报表系统:定期报告生成
├── 告警系统:实时告警通知
└── 分析工具:交互式分析工具
2.4.2 监控指标
网络安全监控关键指标:
​
威胁指标:
├── 威胁数量:每日/周/月威胁数量
├── 威胁类型:威胁类型分布统计
├── 威胁等级:高/中/低威胁分布
└── 威胁趋势:威胁数量变化趋势
​
事件指标:
├── 事件数量:安全事件发生数量
├── 事件类型:事件类型分布统计
├── 处理时间:事件平均处理时间
└── 处理效果:事件处理成功率
​
漏洞指标:
├── 漏洞发现:新发现漏洞数量
├── 漏洞修复:漏洞修复完成率
├── 修复时间:漏洞平均修复时间
└── 残留风险:未修复漏洞风险评估
​
系统指标:
├── 系统可用性:监控系统运行时间
├── 数据质量: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 响应时间:告警响应时间
└── 覆盖范围:监控覆盖的系统范围

3.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

3.1 事件评估概述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是对监控发现的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对特定项目或组件的影响程度。

3.1.1 评估要求(RQ-08-04)

应评估网络安全事件,以确定一个项目和/或组件的弱点。

3.1.2 评估目标

事件评估的主要目标:

  • 影响确定:确定事件对产品的具体影响

  • 弱点识别: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弱点

  • 风险评估:评估相关的安全风险

  • 响应决策: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响应措施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流程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流程:
​
事件接收:
├── 事件信息收集:详细的事件描述
├── 初步分类:事件类型和严重程度
├── 责任分配:指定评估负责人
└── 时间记录:事件发生和接收时间
​
技术分析:
├── 技术细节分析:攻击技术、利用方法
├── 影响范围分析:可能影响的系统和功能
├── 利用条件分析:攻击成功的前提条件
└── 防护措施分析: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
风险评估:
├── 威胁可能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
├── 影响严重性:攻击成功的影响程度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 紧急程度:需要响应的紧急程度
​
决策制定:
├── 响应策略:是否需要立即响应
├── 资源分配:需要投入的资源
├── 时间安排:响应的时间计划
└── 责任分工:各方的责任分工
3.2.2 评估标准
事件评估标准:
​
技术标准:
├── 攻击复杂度:攻击实施的技术难度
├── 利用条件:攻击成功的前提条件
├── 影响范围:可能影响的系统范围
└── 检测难度:攻击被发现的难度
​
业务标准:
├── 业务影响:对业务运营的影响
├── 用户影响: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 声誉影响: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 合规影响:对法规合规的影响
​
时间标准:
├── 发现时间:从攻击到发现的时间
├── 响应时间:从发现到响应的时间
├── 修复时间:从响应到修复的时间
└── 恢复时间:从修复到恢复的时间
​
资源标准:
├── 人力资源:需要的人力投入
├── 技术资源:需要的技术支持
├── 财务资源:需要的资金投入
└── 时间资源:需要的时间投入

3.3 评估结果处理

3.3.1 结果分类
事件评估结果分类:
​
确认弱点:
├── 存在安全弱点:需要进一步分析
├── 弱点描述:详细的弱点描述
├── 影响评估:弱点的潜在影响
└── 处理建议:建议的处理措施
​
无关事件:
├── 与产品无关:不影响当前产品
├── 已知问题:已经识别和处理的问题
├── 误报事件:经分析确认为误报
└── 过期信息:已经过时的信息
​
待定事件:
├── 信息不足:需要更多信息确认
├── 分析复杂:需要深入技术分析
├── 影响不明:影响程度不明确
└── 等待确认:等待相关方确认
3.3.2 结果记录

事件评估结果应详细记录:

  • 评估过程:评估的详细过程和方法

  • 分析结果:技术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

  • 决策依据:决策制定的依据和理由

  • 后续行动:建议的后续行动计划

4. 脆弱性分析

4.1 脆弱性分析概述

脆弱性分析是对识别出的弱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是否可以被攻击者利用形成实际的安全漏洞。

4.1.1 分析要求(RQ-08-05)

应分析弱点,以确定脆弱性。

4.1.2 分析目标

脆弱性分析的主要目标:

  • 可利用性评估:评估弱点是否可以被利用

  • 攻击路径分析:分析可能的攻击路径

  • 影响程度评估:评估成功攻击的影响

  • 修复优先级:确定修复的优先级

4.2 分析方法

4.2.1 分析流程
脆弱性分析流程:

弱点收集:
├── 事件评估结果:来自事件评估的弱点
├── 产品开发发现: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弱点
├── 测试发现:安全测试发现的弱点
└── 外部报告:外部研究人员报告的弱点

技术分析:
├── 弱点机制分析:弱点的技术原理
├── 利用条件分析:利用弱点的前提条件
├── 攻击路径构建:可能的攻击路径
└── 影响范围评估:成功攻击的影响范围

可利用性评估:
├── 攻击复杂度:实施攻击的技术难度
├── 攻击条件:攻击成功的必要条件
├── 攻击工具:需要的攻击工具和技能
└── 攻击成本:实施攻击的成本投入

风险评估:
├── 攻击可能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
├── 影响严重性:攻击成功的影响程度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 修复紧急性:修复的紧急程度
4.2.2 分析技术
脆弱性分析技术:

静态分析:
├── 代码审计:源代码安全审计
├── 配置检查:系统配置安全检查
├── 架构分析: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 文档审查:设计文档安全审查

动态分析:
├── 渗透测试:模拟攻击测试
├── 模糊测试:输入模糊测试
├── 运行时分析:运行时行为分析
└── 交互测试:人机交互安全测试

混合分析:
├── 灰盒测试: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
├── 交互式测试:人工和自动化结合
├── 多阶段测试:分阶段深入分析
└── 协同分析:多种技术协同使用

4.3 分析结果处理

4.3.1 漏洞确认

对于确认为漏洞的弱点,应:

  • 漏洞描述:详细描述漏洞的技术细节

  • 影响评估:评估漏洞的潜在影响

  • 利用方法:描述可能的利用方法

  • 修复建议:提供修复建议和方案

4.3.2 非漏洞处理(RQ-08-06)

对于未被确定为漏洞的弱点,应提供理由:

  • 技术理由:从技术角度说明为什么不是漏洞

  • 环境理由:基于运行环境的限制条件

  • 成本理由: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

  • 风险理由:基于风险可接受性的判断

5. 漏洞管理

5.1 漏洞管理概述

漏洞管理是对确认的安全漏洞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漏洞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5.1.1 管理要求(RQ-08-07)

漏洞的管理应做到对每个漏洞:

  • 对相应的网络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

  • 通过应用独立于TARA的可用补救措施来消除该漏洞

5.1.2 管理目标

漏洞管理的主要目标:

  • 风险控制:将漏洞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及时响应:对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响应

  • 资源优化:合理分配漏洞处理资源

  • 持续改进:不断改进漏洞管理流程

5.2 漏洞管理流程

5.2.1 管理流程
漏洞管理流程:

漏洞登记:
├── 漏洞信息记录:详细的漏洞信息
├── 漏洞分类标记:漏洞类型和等级
├── 责任人分配:指定处理责任人
└── 时间节点设定:处理时间要求

风险评估:
├── 威胁分析:漏洞可能面临的威胁
├── 影响评估:漏洞被利用的潜在影响
├── 可能性评估:漏洞被利用的可能性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处理决策:
├── 处理策略:修复、缓解、接受、转移
├── 处理优先级:处理的优先级排序
├── 资源分配: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 时间计划:处理的时间安排

处理实施:
├── 修复开发:开发修复补丁或方案
├── 测试验证:验证修复效果
├── 部署实施:部署修复方案
└── 效果监控:监控修复效果

跟踪管理:
├── 状态跟踪:跟踪处理进度和状态
├── 效果评估:评估处理效果
├── 风险监控:持续监控残留风险
└── 经验总结:总结处理经验教训
5.2.2 处理策略
漏洞处理策略:

修复策略:
├── 根本修复:从根本上解决漏洞
├── 补丁修复:通过补丁修复漏洞
├── 配置修复:通过配置变更修复
└── 升级修复:通过版本升级修复

缓解策略:
├── 访问控制:限制对漏洞的访问
├── 监控检测:加强对漏洞的监控
├── 隔离保护:隔离存在漏洞的组件
└── 备用方案:启用备用安全方案

接受策略:
├── 风险接受:接受漏洞带来的风险
├── 监控管理:持续监控漏洞状态
├── 应急准备:准备应急响应方案
└── 定期评估:定期重新评估风险

转移策略:
├── 供应商责任:转移给供应商处理
├── 保险转移:通过保险转移风险
├── 合同转移:通过合同转移责任
└── 用户责任:转移给用户承担

5.3 漏洞处理优先级

5.3.1 优先级评估
漏洞处理优先级评估:

严重程度评估:
├── 影响范围:漏洞影响的系统范围
├── 影响程度:漏洞造成的损害程度
├── 利用难度:漏洞被利用的技术难度
└── 公开程度:漏洞信息的公开程度

业务影响评估:
├── 业务关键性:对业务的关键程度
├── 用户影响:对用户的影响程度
├── 声誉影响: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 合规影响:对法规合规的影响

资源可用性:
├── 技术资源:可用的技术资源
├── 人力资源:可用的人力资源
├── 时间资源:可用的时间资源
└── 财务资源:可用的财务资源

外部因素:
├── 威胁情报:相关的威胁情报信息
├── 行业趋势:行业内的处理趋势
├── 法规要求:相关的法规要求
└── 客户需求:客户的特殊需求
5.3.2 优先级分级
漏洞处理优先级分级:

紧急(P0):
├── 严重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 已有公开利用代码或正在被利用
├── 影响关键业务功能或安全功能
└── 处理时间:24小时内

高(P1):
├── 高风险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重要损失
├── 技术细节已公开但暂无利用代码
├── 影响重要业务功能
└── 处理时间:1周内

中(P2):
├── 中等风险安全漏洞,影响有限
├── 漏洞信息未公开或利用条件苛刻
├── 影响一般业务功能
└── 处理时间:1个月内

低(P3):
├── 低风险安全漏洞,影响轻微
├── 利用条件复杂或影响范围小
├── 不影响关键功能
└── 处理时间:下个版本

6. 事件响应

6.1 事件响应概述

当漏洞管理的风险处理决定需要进行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时,应启动相应的响应流程。

6.1.1 响应要求(RQ-08-08)

如果根据15.9作出的风险处理决定需要进行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则应适用13.3。

6.1.2 响应目标

事件响应的主要目标:

  • 快速响应: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

  • 损失控制:最小化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 恢复服务:尽快恢复正常服务

  • 经验积累:积累事件处理经验

6.2 响应流程

6.2.1 响应阶段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准备阶段:
├── 响应团队组建:组建事件响应团队
├── 响应计划制定:制定详细响应计划
├── 工具准备:准备必要的响应工具
└── 培训演练:进行响应培训和演练

检测识别:
├── 事件检测:通过监控系统检测事件
├── 事件确认:确认事件的真实性
├── 事件分类:对事件进行分类
└── 影响评估:评估事件的影响范围

遏制处理:
├── 短期遏制:立即阻止事件扩散
├── 系统备份:备份关键系统和数据
├── 长期遏制:实施长期遏制措施
└── 证据保全:保全相关证据

根除恢复:
├── 根除威胁:彻底清除安全威胁
├── 系统加固:加强系统安全防护
├── 服务恢复:恢复正常业务服务
└── 监控验证:验证恢复效果

总结改进:
├── 事件总结:总结事件处理过程
├── 经验教训:提取经验教训
├── 流程改进:改进响应流程
└── 预防措施:制定预防措施
6.2.2 响应团队
事件响应团队组成:

核心团队:
├── 事件指挥官:统一指挥协调
├── 技术专家:技术分析和处理
├── 安全分析师:安全事件分析
└── 沟通协调员:内外部沟通协调

支持团队:
├── 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和维护
├── 网络管理员:网络分析和处理
├── 法务专员:法律事务处理
└── 公关专员:媒体和公众沟通

外部支持:
├── 安全厂商:专业安全服务
├── 执法部门:法律执法支持
├── 监管机构:监管合规支持
└── 合作伙伴:业务合作支持

小结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是汽车网络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监控、评估、分析和管理,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成功的持续活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科学的评估方法、专业的分析能力和高效的管理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触发器的准确性、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响应流程的及时性。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汽车产品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下期预告:《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十):生产与运营阶段安全管控》将详细解读生产和运营阶段的网络安全要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VehSwHwDevelope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