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是贯穿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通过持续的监控、评估和响应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本文将深入解读ISO 21434标准第8条"持续的网络安全活动",详细阐述网络安全监控、事件评估、漏洞分析和漏洞管理的方法与实践。
1.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概述
1.1 持续活动的必要性
现代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具有动态性特征:
-
威胁演进:攻击技术不断发展
-
漏洞发现:新漏洞持续被发现
-
环境变化:运行环境不断变化
-
技术更新:系统和软件持续更新
1.2 持续活动的特点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
全生命周期: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
跨项目性:可在特定项目之外进行
-
动态响应:对变化做出及时响应
-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安全水平
1.3 核心目标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的四大目标:
-
信息监控:监测网络安全信息以确定网络安全事件
-
事件评估:评估网络安全事件,以确定薄弱环节
-
漏洞识别:从弱点中识别漏洞
-
漏洞管理:管理已查明的漏洞
2. 网络安全监控
2.1 监控概述
网络安全监控是持续活动的起点,通过系统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来识别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和事件。#### 2.1 .1 监控要求(RQ-08-01)
应选择收集网络安全信息的来源,可以选择内部和/或外部来源。
2.1.2 信息来源分类
网络安全信息来源: 外部来源: ├── 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机构、安全研究人员 ├── 商业来源:安全厂商、威胁情报服务商 ├── 非商业来源:开源情报、社区分享 ├── 供应链:供应商安全公告、合作伙伴信息 ├── 客户反馈:用户报告、客户投诉 └── 政府来源:CERT、国家安全机构 内部来源: ├── 脆弱性分析结果:内部安全评估发现 ├── 现场信息:漏洞扫描报告、维修信息 ├── 消费者使用信息:用户行为数据、异常报告 ├── 配置信息:硬件和软件物料清单 ├── 运营数据:系统日志、性能监控数据 └── 测试结果:安全测试、渗透测试结果
2.2 触发器管理
2.2.1 触发器定义(RQ-08-02)
应定义并维护触发器,以便对网络安全信息进行分类。
2.2.2 触发器类型
触发器分类体系: 关键词触发器: ├── 产品名称:具体产品型号、代码名称 ├── 组件名称:ECU名称、软件组件名称 ├── 技术术语:协议名称、算法名称 └── 威胁术语:攻击类型、漏洞类型 配置触发器: ├── 硬件配置:芯片型号、硬件版本 ├── 软件配置:软件版本、固件版本 ├── 网络配置:协议版本、端口配置 └── 安全配置:加密算法、认证机制 供应商触发器: ├── 供应商名称:一级、二级供应商 ├── 产品系列:供应商产品线 ├── 技术平台:供应商技术平台 └── 服务类型:供应商提供的服务 威胁等级触发器: ├── 严重等级:CVSS评分、风险等级 ├── 影响范围:影响的系统、功能 ├── 利用难度:攻击复杂度、技能要求 └── 公开程度:是否公开披露、利用代码
2.3 信息分类处理
2.3.1 分类要求(RQ-08-03)
应收集和分流网络安全信息,以确定该网络安全信息是否成为一个或多个网络安全事件。
2.3.2 分类流程
信息分类处理流程: 信息收集: ├── 自动化收集:RSS订阅、API接口 ├── 人工收集:专家分析、会议交流 ├── 合作收集:供应商通报、客户反馈 └── 购买收集:商业威胁情报服务 初步筛选: ├── 相关性判断:是否与产品相关 ├── 可信度评估:信息来源可信度 ├── 时效性检查:信息是否及时有效 └── 完整性验证: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深度分析: ├── 技术分析:技术细节分析 ├── 影响评估:对产品的潜在影响 ├── 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初步评估 └── 关联分析:与已知信息的关联 分类决策: ├── 网络安全事件:需要进一步处理 ├── 一般信息:记录存档,定期回顾 ├── 无关信息:过滤丢弃 └── 待定信息:需要更多信息确认
2.4 监控系统建设
2.4.1 监控架构
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架构: 数据收集层: ├── 威胁情报收集:外部威胁情报源 ├── 日志收集:系统日志、安全日志 ├── 网络监控:网络流量、异常检测 └── 终端监控:终端行为、文件监控 数据处理层: ├── 数据清洗:去重、格式化、标准化 ├── 数据关联:事件关联、模式识别 ├── 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机器学习 └── 数据存储:历史数据、实时数据 分析决策层: ├── 规则引擎:基于规则的自动分析 ├── 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模式识别 ├── 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引擎 └── 人工分析:专家判断、经验分析 展示应用层: ├── 监控大屏:实时状态展示 ├── 报表系统:定期报告生成 ├── 告警系统:实时告警通知 └── 分析工具:交互式分析工具
2.4.2 监控指标
网络安全监控关键指标: 威胁指标: ├── 威胁数量:每日/周/月威胁数量 ├── 威胁类型:威胁类型分布统计 ├── 威胁等级:高/中/低威胁分布 └── 威胁趋势:威胁数量变化趋势 事件指标: ├── 事件数量:安全事件发生数量 ├── 事件类型:事件类型分布统计 ├── 处理时间:事件平均处理时间 └── 处理效果:事件处理成功率 漏洞指标: ├── 漏洞发现:新发现漏洞数量 ├── 漏洞修复:漏洞修复完成率 ├── 修复时间:漏洞平均修复时间 └── 残留风险:未修复漏洞风险评估 系统指标: ├── 系统可用性:监控系统运行时间 ├── 数据质量: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 响应时间:告警响应时间 └── 覆盖范围:监控覆盖的系统范围
3.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
3.1 事件评估概述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是对监控发现的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对特定项目或组件的影响程度。
3.1.1 评估要求(RQ-08-04)
应评估网络安全事件,以确定一个项目和/或组件的弱点。
3.1.2 评估目标
事件评估的主要目标:
-
影响确定:确定事件对产品的具体影响
-
弱点识别: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弱点
-
风险评估:评估相关的安全风险
-
响应决策: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响应措施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流程
网络安全事件评估流程: 事件接收: ├── 事件信息收集:详细的事件描述 ├── 初步分类:事件类型和严重程度 ├── 责任分配:指定评估负责人 └── 时间记录:事件发生和接收时间 技术分析: ├── 技术细节分析:攻击技术、利用方法 ├── 影响范围分析:可能影响的系统和功能 ├── 利用条件分析:攻击成功的前提条件 └── 防护措施分析: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评估: ├── 威胁可能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 ├── 影响严重性:攻击成功的影响程度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 紧急程度:需要响应的紧急程度 决策制定: ├── 响应策略:是否需要立即响应 ├── 资源分配:需要投入的资源 ├── 时间安排:响应的时间计划 └── 责任分工:各方的责任分工
3.2.2 评估标准
事件评估标准: 技术标准: ├── 攻击复杂度:攻击实施的技术难度 ├── 利用条件:攻击成功的前提条件 ├── 影响范围:可能影响的系统范围 └── 检测难度:攻击被发现的难度 业务标准: ├── 业务影响:对业务运营的影响 ├── 用户影响: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 声誉影响: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 合规影响:对法规合规的影响 时间标准: ├── 发现时间:从攻击到发现的时间 ├── 响应时间:从发现到响应的时间 ├── 修复时间:从响应到修复的时间 └── 恢复时间:从修复到恢复的时间 资源标准: ├── 人力资源:需要的人力投入 ├── 技术资源:需要的技术支持 ├── 财务资源:需要的资金投入 └── 时间资源:需要的时间投入
3.3 评估结果处理
3.3.1 结果分类
事件评估结果分类: 确认弱点: ├── 存在安全弱点:需要进一步分析 ├── 弱点描述:详细的弱点描述 ├── 影响评估:弱点的潜在影响 └── 处理建议:建议的处理措施 无关事件: ├── 与产品无关:不影响当前产品 ├── 已知问题:已经识别和处理的问题 ├── 误报事件:经分析确认为误报 └── 过期信息:已经过时的信息 待定事件: ├── 信息不足:需要更多信息确认 ├── 分析复杂:需要深入技术分析 ├── 影响不明:影响程度不明确 └── 等待确认:等待相关方确认
3.3.2 结果记录
事件评估结果应详细记录:
-
评估过程:评估的详细过程和方法
-
分析结果:技术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
-
决策依据:决策制定的依据和理由
-
后续行动:建议的后续行动计划
4. 脆弱性分析
4.1 脆弱性分析概述
脆弱性分析是对识别出的弱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是否可以被攻击者利用形成实际的安全漏洞。
4.1.1 分析要求(RQ-08-05)
应分析弱点,以确定脆弱性。
4.1.2 分析目标
脆弱性分析的主要目标:
-
可利用性评估:评估弱点是否可以被利用
-
攻击路径分析:分析可能的攻击路径
-
影响程度评估:评估成功攻击的影响
-
修复优先级:确定修复的优先级
4.2 分析方法
4.2.1 分析流程
脆弱性分析流程: 弱点收集: ├── 事件评估结果:来自事件评估的弱点 ├── 产品开发发现: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弱点 ├── 测试发现:安全测试发现的弱点 └── 外部报告:外部研究人员报告的弱点 技术分析: ├── 弱点机制分析:弱点的技术原理 ├── 利用条件分析:利用弱点的前提条件 ├── 攻击路径构建:可能的攻击路径 └── 影响范围评估:成功攻击的影响范围 可利用性评估: ├── 攻击复杂度:实施攻击的技术难度 ├── 攻击条件:攻击成功的必要条件 ├── 攻击工具:需要的攻击工具和技能 └── 攻击成本:实施攻击的成本投入 风险评估: ├── 攻击可能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 ├── 影响严重性:攻击成功的影响程度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 修复紧急性:修复的紧急程度
4.2.2 分析技术
脆弱性分析技术: 静态分析: ├── 代码审计:源代码安全审计 ├── 配置检查:系统配置安全检查 ├── 架构分析: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 文档审查:设计文档安全审查 动态分析: ├── 渗透测试:模拟攻击测试 ├── 模糊测试:输入模糊测试 ├── 运行时分析:运行时行为分析 └── 交互测试:人机交互安全测试 混合分析: ├── 灰盒测试: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 ├── 交互式测试:人工和自动化结合 ├── 多阶段测试:分阶段深入分析 └── 协同分析:多种技术协同使用
4.3 分析结果处理
4.3.1 漏洞确认
对于确认为漏洞的弱点,应:
-
漏洞描述:详细描述漏洞的技术细节
-
影响评估:评估漏洞的潜在影响
-
利用方法:描述可能的利用方法
-
修复建议:提供修复建议和方案
4.3.2 非漏洞处理(RQ-08-06)
对于未被确定为漏洞的弱点,应提供理由:
-
技术理由:从技术角度说明为什么不是漏洞
-
环境理由:基于运行环境的限制条件
-
成本理由: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
-
风险理由:基于风险可接受性的判断
5. 漏洞管理
5.1 漏洞管理概述
漏洞管理是对确认的安全漏洞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漏洞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5.1.1 管理要求(RQ-08-07)
漏洞的管理应做到对每个漏洞:
-
对相应的网络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
-
通过应用独立于TARA的可用补救措施来消除该漏洞
5.1.2 管理目标
漏洞管理的主要目标:
-
风险控制:将漏洞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及时响应:对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响应
-
资源优化:合理分配漏洞处理资源
-
持续改进:不断改进漏洞管理流程
5.2 漏洞管理流程
5.2.1 管理流程
漏洞管理流程: 漏洞登记: ├── 漏洞信息记录:详细的漏洞信息 ├── 漏洞分类标记:漏洞类型和等级 ├── 责任人分配:指定处理责任人 └── 时间节点设定:处理时间要求 风险评估: ├── 威胁分析:漏洞可能面临的威胁 ├── 影响评估:漏洞被利用的潜在影响 ├── 可能性评估:漏洞被利用的可能性 └── 风险等级: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处理决策: ├── 处理策略:修复、缓解、接受、转移 ├── 处理优先级:处理的优先级排序 ├── 资源分配: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 时间计划:处理的时间安排 处理实施: ├── 修复开发:开发修复补丁或方案 ├── 测试验证:验证修复效果 ├── 部署实施:部署修复方案 └── 效果监控:监控修复效果 跟踪管理: ├── 状态跟踪:跟踪处理进度和状态 ├── 效果评估:评估处理效果 ├── 风险监控:持续监控残留风险 └── 经验总结:总结处理经验教训
5.2.2 处理策略
漏洞处理策略: 修复策略: ├── 根本修复:从根本上解决漏洞 ├── 补丁修复:通过补丁修复漏洞 ├── 配置修复:通过配置变更修复 └── 升级修复:通过版本升级修复 缓解策略: ├── 访问控制:限制对漏洞的访问 ├── 监控检测:加强对漏洞的监控 ├── 隔离保护:隔离存在漏洞的组件 └── 备用方案:启用备用安全方案 接受策略: ├── 风险接受:接受漏洞带来的风险 ├── 监控管理:持续监控漏洞状态 ├── 应急准备:准备应急响应方案 └── 定期评估:定期重新评估风险 转移策略: ├── 供应商责任:转移给供应商处理 ├── 保险转移:通过保险转移风险 ├── 合同转移:通过合同转移责任 └── 用户责任:转移给用户承担
5.3 漏洞处理优先级
5.3.1 优先级评估
漏洞处理优先级评估: 严重程度评估: ├── 影响范围:漏洞影响的系统范围 ├── 影响程度:漏洞造成的损害程度 ├── 利用难度:漏洞被利用的技术难度 └── 公开程度:漏洞信息的公开程度 业务影响评估: ├── 业务关键性:对业务的关键程度 ├── 用户影响:对用户的影响程度 ├── 声誉影响: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 合规影响:对法规合规的影响 资源可用性: ├── 技术资源:可用的技术资源 ├── 人力资源:可用的人力资源 ├── 时间资源:可用的时间资源 └── 财务资源:可用的财务资源 外部因素: ├── 威胁情报:相关的威胁情报信息 ├── 行业趋势:行业内的处理趋势 ├── 法规要求:相关的法规要求 └── 客户需求:客户的特殊需求
5.3.2 优先级分级
漏洞处理优先级分级: 紧急(P0): ├── 严重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 已有公开利用代码或正在被利用 ├── 影响关键业务功能或安全功能 └── 处理时间:24小时内 高(P1): ├── 高风险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重要损失 ├── 技术细节已公开但暂无利用代码 ├── 影响重要业务功能 └── 处理时间:1周内 中(P2): ├── 中等风险安全漏洞,影响有限 ├── 漏洞信息未公开或利用条件苛刻 ├── 影响一般业务功能 └── 处理时间:1个月内 低(P3): ├── 低风险安全漏洞,影响轻微 ├── 利用条件复杂或影响范围小 ├── 不影响关键功能 └── 处理时间:下个版本
6. 事件响应
6.1 事件响应概述
当漏洞管理的风险处理决定需要进行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时,应启动相应的响应流程。
6.1.1 响应要求(RQ-08-08)
如果根据15.9作出的风险处理决定需要进行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则应适用13.3。
6.1.2 响应目标
事件响应的主要目标:
-
快速响应: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
-
损失控制:最小化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
恢复服务:尽快恢复正常服务
-
经验积累:积累事件处理经验
6.2 响应流程
6.2.1 响应阶段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准备阶段: ├── 响应团队组建:组建事件响应团队 ├── 响应计划制定:制定详细响应计划 ├── 工具准备:准备必要的响应工具 └── 培训演练:进行响应培训和演练 检测识别: ├── 事件检测:通过监控系统检测事件 ├── 事件确认:确认事件的真实性 ├── 事件分类:对事件进行分类 └── 影响评估:评估事件的影响范围 遏制处理: ├── 短期遏制:立即阻止事件扩散 ├── 系统备份:备份关键系统和数据 ├── 长期遏制:实施长期遏制措施 └── 证据保全:保全相关证据 根除恢复: ├── 根除威胁:彻底清除安全威胁 ├── 系统加固:加强系统安全防护 ├── 服务恢复:恢复正常业务服务 └── 监控验证:验证恢复效果 总结改进: ├── 事件总结:总结事件处理过程 ├── 经验教训:提取经验教训 ├── 流程改进:改进响应流程 └── 预防措施:制定预防措施
6.2.2 响应团队
事件响应团队组成: 核心团队: ├── 事件指挥官:统一指挥协调 ├── 技术专家:技术分析和处理 ├── 安全分析师:安全事件分析 └── 沟通协调员:内外部沟通协调 支持团队: ├── 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和维护 ├── 网络管理员:网络分析和处理 ├── 法务专员:法律事务处理 └── 公关专员:媒体和公众沟通 外部支持: ├── 安全厂商:专业安全服务 ├── 执法部门:法律执法支持 ├── 监管机构:监管合规支持 └── 合作伙伴:业务合作支持
小结
持续网络安全活动是汽车网络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监控、评估、分析和管理,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成功的持续活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科学的评估方法、专业的分析能力和高效的管理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触发器的准确性、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响应流程的及时性。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汽车产品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下期预告:《ISO 21434汽车网络安全标准深度解读系列(十):生产与运营阶段安全管控》将详细解读生产和运营阶段的网络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