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报文:
HTTP报文大致可以分为报文首部和报文主体两部分,两者由最初出现的空行(CR,回车符+LF,换行符)来划分。通常不一定要有报文主体。
==编码提升传输速率:
HTTP在传输数据时,可以按照数据原貌直接传输,但是也可以在传输过程中,通过编码提升传输速率,通过在传输时编码,能有效地处理大量的访问请求(不过编码需要计算机来完成,可能会消耗更多的CPU资源)。
报文主体和实体主体的差异:报文(message)是HTTP通讯中的基本单位,由8位组字节流(octet sequence,octet是8个比特)组成,通过HTTP通信协议传输。实体是:作为请求或者响应的有效载荷数据(补充项)被传输,其内容由实体首部和实体主体组成。
HTTP报文的主体是 用于传输请求/响应的实体主体。
通常情况下报文主体就是实体主体。只有当传输中进行编码操作时,实体主体的内容发生变化,才导致他和报文主体发生差异。
报文、实体以后会经常出现。注意区分。
==压缩传输的内容编码:
向着待发送邮件内增加附件的时候,为了使邮件容量变小,我们会用ZIP压缩后发送。HTTP中的内容编码功能执行此操作。内容编码指明应用在实体内容上的编码格式。并保持实体信息原样压缩,内容编码后的实体由客户端接收并负责解码。
==分割发送的分块传输编码:
在HTTP通信过程中,请求的编码实体资源尚未全部传输完成之前,浏览器无法显示请求页面。在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时候,同伙把数据分割成多块,能够让浏览器逐步显示页面。
这种分块功能叫做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Coding)。
每一块都会用十六进制来标记块的大小,而实体的最后一块会使用“0(CR+LF)”来标记。
使用分块传输编码的实体主体会由接受的客户端进行解码,恢复到编码前的实体主体。HTTP/1.1中存在一种称为传输编码的机制,他可以在通信时按某种编码方式传输,但是只定义作用于分块传输编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