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类分析中,选择合适的聚类变量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和有意义的关键步骤。以下是选择合适聚类变量的方法和建议:
1. 明确研究目的
- 研究目标:首先明确你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例如,如果你希望将用户分为不同的行为群体,那么选择的变量应能反映用户的行为特征。
- 变量相关性:选择的变量应与研究目标高度相关,避免引入无关变量,以免影响聚类效果。
2. 数据预处理
- 数据标准化:如果变量的度量单位不统一(如有的变量是七级量表,有的是五级量表),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在SPSSAU(在线SPSS)中,可以通过Z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缺失值处理:确保数据中没有缺失值,或者对缺失值进行合理处理。
3. 变量选择方法
- 主成分分析(PCA)或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可以生成新的变量作为聚类变量。这些新变量能够更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同时减少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 变量聚类:对变量进行聚类分析,从聚得的各类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变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识别出最具代表性的变量,减少冗余。
4. 数据类型考虑
- 定量数据:如果聚类变量均为定量数据,可以选择K-means聚类或K-prototype聚类。在SPSSAU(网页SPSS)中,默认采用K-means聚类。
- 定类数据:如果聚类变量均为定类数据,可以选择K-modes聚类或K-prototype聚类。
- 混合数据:如果聚类变量既包括定量数据又包括定类数据,则适合使用K-prototype聚类。
5. 聚类方法选择
- K-means聚类:适用于定量数据,是划分聚类的典型代表。
- K-prototype聚类:适用于混合数据类型,能够同时处理定量和定类数据。
- 分层聚类:适用于对变量进行聚类,要求聚类变量为定量数据。
6. 多次对比与验证
- 多种聚类结果对比:尝试不同的聚类方法和变量组合,对比聚类结果,选择最符合研究目的的方案。
- 聚类效果验证:通过聚类效果评价验证,确保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果对聚类结果不满意,可以重新选择聚类变量或更换聚类方法。
7. 实际应用与解释
- 类特征总结:对聚类结果进行类特征总结,确保各类的特征独立且明确,符合实际意义。
- 专业判断: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判断聚类结果是否合理,必要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