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与分类分析是数据分析中两种常见的方法,它们在目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本质区别。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差异:
1. 目的不同
-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将数据集中相似的数据样本聚集到同一个簇中。聚类分析不需要预先知道数据的类别标签,而是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将相似的数据聚集在一起。
- 分类分析:是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其目的是根据已知的标签,将数据集中的数据样本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分类分析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已知标签”数据作为训练集,以便模型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如何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
2. 实现方式不同
- 聚类分析:在聚类过程中,我们并不关注每个簇的具体标签,我们的目标是仅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将相似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因此,聚类算法主要关注相似度的计算,而无需使用训练数据进行学习。
- 分类分析:分类分析则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已知标签”数据作为训练集,以便分类器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如何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监督学习。
3. 应用场景不同
- 聚类分析:常用于探索性数据分析,例如市场细分、客户分群、图像处理等领域。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模式。
- 分类分析:常用于预测性数据分析,例如垃圾邮件过滤、疾病诊断、信用评分等领域。分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知的数据特征,预测新数据的类别。
4. 类别是否预先定义
- 聚类分析:类别是未知的,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发现数据中的自然分组。
- 分类分析:类别是预先定义的,分类分析的目标是根据已知的类别标签,将新数据分配到相应的类别中。
5. 学习方式
- 聚类分析:属于无监督学习,不需要训练数据。
- 分类分析:属于有监督学习,需要训练数据。
6. 结果解释
- 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是探索性的,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解释。
- 分类分析:分类结果是预测性的,可以直接用于决策和预测。
7. SPSSAU中的应用
在SPSSAU(在线SPSS)平台中,聚类分析可以通过【进阶方法】→【聚类】和【进阶方法】→【分层聚类】两个路径实现。而分类分析则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模块方法实现。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聚类分析与分类分析在目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数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