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IGC 应用已渗透学习、办公、生活等各类场景中,截至2024年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到2.49亿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已初具规模(数据来源: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用户规模扩大的背后,算力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 每次用户交互均依赖海量算力支撑,企业运营成本压力骤增,从 “免费试用” 转向 “付费模式” 成为商业化必经之路。
为完成平台的用户积累,AIGC应用普遍采用“新人奖励” 模式进行拉新:通过注册送算力、裂变抽奖、免费使用时长等权益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以推动后续付费转化。然而该模式被黑产瞄准:利用自动化工具批量注册虚假账号,系统性窃取新人激励资源,形成“注册-倒卖-套利” 黑色产业链,直接导致AIGC企业的算力资源被无效消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影响后续的会员转化收入。
风险场景直击
批量注册倒卖账号,新人权益成黑产“提款机”
AIGC应用的新人注册激励,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算力/ 积分直送:注册即得获得一定额度的积分或算力用于使用消耗,目前市面上的奖励折算成为人民币,大概在6-20 元 / 账号不等
2.裂变拉新奖励:通过社交裂变获取积分算力奖励或抽奖机会,抽奖的奖品通常也是免费的使用权益或实物
3.免费使用额度:注册直接送定量的免费试用天数/次数权限
(图为一些AIGC应用新人激励截图)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都是送产品的免费使用权益,这些权益的背后是高昂的算力在为用户增长所做的投入,目的是为了后续的付费转化。然而前期真金白银的算力投入,正在被一群黑产偷走套利:
1. 批量注册:利用接码平台+ 脚本工具,单人日均可批量注册成千上万个账号,套取单账号价值 6-20 元不等的新人算力奖励;
2. 账号倒卖:黑产在交易平台以低价转售,下游的用户为节省成本购买,形成“需求 - 供给” 闭环,这类购买行为看似个体消耗有限,但群体规模叠加后,直接导致算力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些购买者在黑产链条中扮演着“需求终端” 的角色,其交易行为间接助长了黑产团伙的盗窃活动,成为黑产的“帮凶”。
(图来自某交易平台账号倒卖信息)
这些新人奖励资源被耗尽后便立即弃号,衍生出大量僵尸账号,污染AIGC应用的用户池。
此外,除了新人注册奖励活动环节,平台精细策划的“签到送积分,下载送奖励……”互动活动,也总有“黑产刺客”混迹其中,精准“薅”走活动奖励算力。同时,“账号共用”也成为了一桩隐秘生意,自己买一个高级账号,转头挂到某些平台“出租”或者“共享”给一群人用。一个账号,N个人轮流使用,但会员费,平台只收了一份!
三重冲击
经济损失、会员转化率降低、平台风险升级!
1. 经济损失加剧: 昂贵的算力资源被无效或低效消耗,给平台带来经济损失,推高运营成本。以单账号奖励10 元为例,黑产1人可注册上万账号,直接带来10万元的算力损失。同时正常用户为了节省成本不充值,造成会员费流失,营销活动ROI低下,直接冲击收入。
2.会员转化率低:黑产完成套利后批量弃号,导致平台用户增长数据呈现“虚假繁荣”—— 表面新增用户量暴涨,实则大量为无活跃、无消费的僵尸账号,后续会员转化率低。这种数据失真直接误导运营策略:当企业基于虚假数据制定会员推广方案时,会错误地将资源投向无效用户。
3.平台风险升级: 黑产大规模注册的虚假账号,绝非仅是资源消耗,更是恶意行为的温床。它们有可能被组织用于模型恶意测试、非法内容生产等,直接导致数据污染、模型偏差加剧、合规风险飙升,对平台生态构成系统性、多层次的破坏。
算力保卫战
多维度狙击黑产,降低算力损失
面对算力资源恶性流失,算力保卫战,需要专业的“侦探”出手。数美科技,从注册到登录环节出击,穿透真假账号迷雾,从源头构建防护网:
注册环节:基于设备指纹、IP 风险库、行为特征等,识别恶意注册行为(如短时间内同一 IP 大量注册、模拟器批量操作),拦截黑产 “源头”。同时可为每个用户分配唯一标识,关联设备、账号信息,构建账号全生命周期画像,便于后续追踪异常。
登录环节:结合账号行为特征库(如异常登录地点、密码篡改轨迹),识别账号交易、盗号登录行为,阻断风险访问。
通过多维度的风险特征实现对批量注册虚假账号的过滤,针对互动任务作弊以及账号共用等损耗算力资源的行为实时监控,有效打击账号倒卖和违规共享,让每一分算力投入都指向真实的付费潜力用户,守护会员收入和算力资源,让算力投入真正用在“刀刃”上,推动 AIGC 应用实现用户的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