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深入解析束调整算法及其编程实现
束调整(Bundle Adjustment)是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用于优化相机姿态和场景结构的估计结果。本文将详细介绍束调整的原理和实现细节,并附带相关的源代码。
- 概述
束调整旨在通过最小化重投影误差来优化相机参数和三维点坐标。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调整相机姿态和三维点的位置,使得重投影误差最小化。具体而言,束调整解决的问题可以表示为以下优化目标函数:
argmin(x, P) ∑[i=1 to n] ∑[j=1 to m_i] ||p_ij - proj(x_i, P_j)||^2
其中,x 表示相机参数(如内参矩阵、外参矩阵),P 表示三维点坐标,p_ij 表示第 i 个相机对应的第 j 个关键点的图像坐标,proj(x_i, P_j) 表示将相机参数和三维点投影到图像上得到的估计坐标。
- 算法流程
束调整通常采用迭代优化的方式求解。具体而言,其算法流程如下:
2.1 初始化相机参数和三维点的估计值。
2.2 迭代优化过程:
- 计算当前估计的重投影误差。
- 使用雅可比矩阵计算残差对相机参数和三维点坐标的导数。
- 构建线性方程组,并求解得到增量。
- 更新相机参数和三维点坐标。
- 判断停止条件,若满足则结束迭代;否则返回步骤 2.2。
- 实现细节
下面给出束调整算法的基本实现细节,以 Python 为例
束调整是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的关键技术,通过优化相机参数及三维点坐标减少重投影误差。本文深入探讨束调整原理,算法流程,并提供Python实现示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