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先后利用一种全新的群聚—双重差分(Bunching-DiD)识别框架,针对群聚行为背后的政策效果进行估计的一种新兴手段,该方法通过高阶回归模拟门槛附近的反事实分布,进而提供局部估计的平均处理效应,在因果识别中更加精确。
群聚法(Bunching)是针对群聚行为背后的政策效果进行估计的一种新兴手段,该方法通过高阶回归模拟门槛附近的反事实分布,进而提供局部估计的平均处理效应,在因果识别中更加精确。
但 Bunching 方法只能估计政策门槛处局部的政策效应,不能估计远离门槛的其他样本个体。作者借鉴了岑吉兹等 (2019)的解决思路,将 Bunching 与 DiD 实证策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在二者统一的框架下识别远离群聚门槛处样本的政策效应,从而得到更具有外部有效性的结论。
该方法使用思路:
(1)论证存在群聚现象;
(2)通过实证手段估计群聚值:估计反事实分布并确定群聚区间;计算各年度群聚值的点估计值并估计标准误;
(3)估计影响效应。
参考文章
[1]蔡宏波,汤城建,毛健.减税激励与企业异质性创新[J].经济研究,2025,60(02):107-123.
摘要: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在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政策效果,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基于2008—2019年全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与发明专利数据,使用群聚-双重差分(bunching-DID)方法对策略型高新技术企业与典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规模企业均有通过操纵研发密度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情况,并且此类企业的数量与比重逐年增加,其中操纵研发密度的大中型企业数量与比重均多于小型企业;(2)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资本升级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渠道,而策略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3)策略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存在会给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创新污染效应,削弱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4)地区税收征管能力的增强会显著抑制策略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密度操纵行为,并能够对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带来更大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结论为评估创新激励政策效果与后续调整优化政策作用对象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企业创新;群聚-双重差分;创新污染效应;
[2]冯晨,刘冰,叶永卫.减税激励与异质性投资反应: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3,39(11):38-62.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3.0135.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背景下,探索减税政策对企业的投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实质作用。本文利用一种全新的群聚—双重差分(Bunching-DiD)识别框架,探究了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性减税优惠对其投资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减税会促使高应税收入企业在政策门槛处形成群聚,但不具备明显的投资反应,而对于政策目标对象——低应税收入的小微企业而言,其在减税激励下缓解了融资约束压力,具有显著的经营性投资效果。最后,我们还发现此轮减税政策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并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率、就业规模及经营绩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本文研究为理解企业减税效应及其异质性投资偏向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小微企业;减税激励;Bunching-DiD;投资;
参考文献
冯晨,刘冰,叶永卫.减税激励与异质性投资反应: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3,39(11):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