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1、行程编码概述(RLE)
在图像压缩上,行程编码(RLE)一般用于压缩二值化图像,因为它是基于重复的压缩算法,比如:
二维图像降维后(压缩前):0 0 0 0 0 255 255 255 0 0 255
行程编码压缩后:5 0 3 255 2 0 1 255
(压缩格式为:数量+像素+数量+像素…)
如果有大量的像素连续重复,那么压缩率会更高。
编码是方法建立在图像统计特性的基础上的。例如,在传真通信中的文件大多是二值图像,即每个像素的灰度值只有0和1两种取值。将一行中颜色值相同的相邻象素用一个计数值和该颜色值来代替。例如aaabccccccddeee可以表示为3a1b6c2d3e,,即有3个a,1个b,6个c,2个d,3个e。如果一幅图象是由很多块颜色相同的大面积区域组成,那么采用行程编码的压缩效率是惊人的。然而,该算法也导致了一个致命弱点,如果图象中每两个相邻点的颜色都不同,用这种算法不但不能压缩,反而数据量增加一倍。因此对有大面积色块的图像用行程编码效果比较好。
行程编码的可行性讨论:行程编码的压缩方法对于自然图片来说是不太可行的,因为自然图片像素点错综复杂,同色像素连续性差,如果硬要用行程编码方法来编码就适得其反,图像体积不但没减少,反而加倍。鉴于计算机桌面图,图像的色块大,同色像素点连续较多,所以行程编码对于计算机桌面图像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编码方法。
2 图像压缩
2.1 图像压缩:图像压缩就是对图像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和组合,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来表示影像,形象的说,就是对影像数据的瘦身。
2.2 图像压缩的必要性:多媒体数据的显著特点就是数据量非常大。例如,一张彩色相片的数据量可达10MB;视频影像和声音由于连续播放,数据量更加庞大。这对计算机的存储以及网络传输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2.3 图像压缩的可行性:
1)原始图像数据是高度相关的,存在很大的冗余。数据冗余造成比特数浪费,消除这些冗余可以节约码字,也就是达到了数据压缩的目的。大多数图像内相邻像素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空间冗余。序列图像前后帧内相邻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时间冗余。
2)若用相同码长来表示不同出现概率的符号也会造成比特数的浪费,这种浪费称为符号编码冗余。如果采用可变长编码技术,对出现概率高的符号用短码字表示,对出现概率低的符号用长码字表示,这样就可大大消除符号编码冗余。再次,有些图像信息(如色度信息、高频信息)在通常的视感觉过程中与另外一些信息相比来说不那么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认为是心里视觉冗余,去除这些信息并不会明显地降低人眼所感受到的图像质量,因此在压缩的过程中可以去除这些人眼不敏感的信息,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二、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