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逸超敲下博客发布键的瞬间,新加坡桥北路Manus新总部外正悬挂着醒目的招聘海报:“AI工程师月薪1.6万美元起”。这位曾因高中开发“猛犸浏览器”成名的技术天才,在3000字的技术复盘中详尽拆解Agent开发的七条血泪教训,却对一街之隔被裁员工打包纸箱的声响保持沉默。这场始于中国、终于新加坡的AI创业实验,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撕裂中,揭开了通用智能体赛道最残酷的真相。
技术忏悔录:七条血律背后的上下文革命
季逸超的博客本质是一场关于“上下文工程”的技术忏悔。他首次系统披露团队四次重构Agent框架的艰辛历程,核心直指一个颠覆性认知:Agent成败的关键不在模型大小,而在上下文设计的精妙程度。
KV缓存生死线:在典型Agent任务中,输入输出token比例高达100:1。季逸超揭示:通过稳定提示前缀、仅追加上下文、标记缓存断点三大策略,将Claude Sonnet推理成本从3美元/百万token压至0.3美元——10倍差距决定商业生死。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Manus能在GAIA测试超越OpenAI,却又因成本失控溃败。
工具管理的艺术:当行动空间因工具爆炸(用户可插入数百个自定义工具)导致模型决策混乱时,Manus放弃动态增删工具的常规方案,转而采用token遮蔽技术——通过屏蔽特定工具对应的logits概率,既约束选择又不破坏缓存。这种“看不见但存在”的哲学,成为复杂Agent系统的稳定性支柱。
文件系统即记忆:面对128K上下文窗口的局限,Manus开创性将文件系统转化为“外部记忆体”。模型自主读写文件,仅保留元数据于上下文。例如网页抓取任务中,完整内容存为文件,上下文仅保留URL——这使信息可恢复性压缩成为可能。
表:Manus上下文工程七大核心法则
理想国崩塌:技术神话背后的商业溃烂
季逸超的深度技术复盘,恰恰反衬出Manus商业逻辑的致命裂缝。当他在博客中自豪于“几小时交付改进”时,用户正因体验落差加速逃离——5月开放注册后月活从2376万骤降至1663万,跌幅达30%。
饥饿营销反噬:内测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的虚假繁荣,埋下信任崩塌的引线。实际用户体验评分比宣传低53%,首批种子用户流失率高达82%。更讽刺的是,当CMO预警“流量泡沫”时,资本狂欢淹没了理性声音。
成本死亡螺旋:技术博客未提及的黑暗真相是——Manus处理复杂任务的单次成本达10-50美元,而用户ARPU(单用户平均收入)仅0.3美元。GAIA测试揭示其算力消耗是同类产品5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模式注定崩盘。
地缘政治绞杀:2025年1月生效的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成为最后一根稻草。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后,强制要求Manus迁址新加坡规避审查。当40名核心工程师提着行李箱降落在樟宜机场时,中国市场的信任值已归零。
通用Agent迷思:垂直化生存的崛起
Manus的溃败引发灵魂拷问:通用Agent是否伪命题? 昆仑万维CEO方汉的论断一针见血:“通用恰恰代表某些领域不专精”。当Manus在复杂场景中挣扎时,垂直Agent正在闷声发财:
Genspark(前百度副总裁景鲲创立)聚焦网页分析,上线45天收入3600万美元
Devin深耕编程辅助,月费500美元仍供不应求
Hippocratic AI医疗Agent通过专有病历数据库构建壁垒
垂直化的三重优势浮出水面:
数据闭环形成领域护城河,单模型调用降本70%,场景化交互提升用户体验。这解释了为何Manus演示视频中行云流水的多任务联动,在实际场景中频频被验证码拦截和PPT格式错乱击碎。
地缘赌局:新加坡办公室的双面刃
当季逸超在博客中详解“缓存断点”技术时,新加坡人力资源部正为Manus开绿灯——外籍工程师签证审批缩短至72小时。这场迁徙暴露了残酷的算力政治学:
芯片封锁倒逼外逃:美国对华AI芯片管制已从7纳米先进工艺扩展至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等降规芯片。Manus研发负责人在内部会议坦承:“因无法获取最新芯片,智能体迭代被迫延迟”。
成本杠杆失衡:新加坡AI工程师年薪130万元(中国同级岗位2-3倍),导致运营成本飙升。更致命的是,迁址后原依赖的阿里通义千问合作被迫终止,官网屏蔽中国IP——技术根基与用户根基同步瓦解。
替代者已在路上:华为昇腾芯片2025年Q2出货量同比激增200%,中国数据中心国产芯片使用率目标锁定40%。当技术铁幕落下,“算法优化”与“场景芯片”正成为破局双刃剑。
Agent 2.0生存法则:从炫技到解决问题的范式迁移
季逸超在文末预言“智能体未来将由一个个情境构建”,却回避了最关键的拷问:如何让情境创造商业价值? 新一代Agent创业者的生存手册正在重写:
需求锚定:区分“伪需求”与“真痛点”,如Bolt.new放弃全场景覆盖,专注开发者群体
成本可控:Krea让用户贡献数据获分成,形成数据反哺闭环
地缘沙盘:算力节点布局需预判管制风险,如MainFunc直接扎根美国市场
最深远的启示来自Anthropic的实验:当三个AI智能体组成“虚拟公司”协作时,其战略规划能力超越人类精英团队。这暗示Agent的真正价值不在替代人类,而在重组生产力网络——正如Manus未实现的愿景:让Agent创造新Agent。
未完成的革命
季逸超博客发布48小时后,某中国工程师在GitHub复现了其文件系统上下文技术,Star数破千;而在新加坡Manus办公室,新入职的工程师正用三倍薪资重写被裁同事的代码。这场始于技术理想、困于地缘政治、终于成本现实的创业实验,留下双重遗产:
技术文档中的智慧仍在照亮前路,商业实践中的教训已成行业疫苗。
当OpenAI宣布ChatGPT Agent支持多工具链式调用时,业内人士惊呼“Manus时刻再现”——这或许是对季逸超团队最好的致敬。那只从中关村飞出的“蝴蝶”,虽未掀起预期的风暴,却为后来者标定了雷区与航标。Agent革命的真正胜者,将是那些把上下文工程的精妙与商业本质的敬畏熔铸一身的探路者。
技术博文详见:https://manus.im/blog/Context-Engineering-for-AI-Agents-Lessons-from-Building-Manus
📌 相关推荐
碾压 OpenAI,DeepSeek-R1 发布!如何在本地实现 DeepSeek?
0元本地部署!体验 OpenAI 价值20000美金/月的博士级智能体
更上层楼!仅用2GB资源,让最火的DeepSeek-R1在本机上奔跑!
再上层楼,让DeepSeek-R1在16G内存,无GPU的Windows笔记本上本地运行!
月上西楼!一行命令让本地大模型学会 DeepSeek 的深度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开源地址
🚀帮我们点亮一颗🌟,愿您的开发之路星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