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工具(方法)的困惑

 

(121)回复:进一步说市盈率的问题

普通价值投资者,特别是那些以为自己能够复制巴非特的人,热衷于找所谓的‘基业长青’的公司,也就是‘优质资产’ ,这些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存在‘基业长青’的公司,那么,找出这类公司的一些共同或相似点,然后,将这些共同点作为标准去筛选上市公司,找出基本符合这些标准的公司,就是投资(候选)对象。

应该说,这种想法和标准有比没有强,有时候也真能找到几个‘优质资产’ ,但使用者必须明白:那些筛选标准只是参考指标,你可以作为提高你胜率的助手,但如果过于迷信它们,将它们作为基本面几乎全部的判断标准的话,你面对的风险其实是很大的,特别是当你没有多少经商或经营企业经验的情况下。

逻辑上看,如果优质企业都有BCD等多种共同属性,即便假设所有的优质企业都已经被研究过,这些BCD等共同属性也只能算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BCD等属性的企业,不大可能成为优质企业。

而很多价值投资者的思考方式却是某种程度上将BCD等当作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分析和评估多是罗列出某个企业是怎么符合BCD等标准的,后面的结论和信心多是建立在这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别的分析,包括风险分析,通常都是第二层辅助的作用。价值投资者常用的‘安全边际’ 也只是从‘量’ 的角度考虑,并不能解决BCD这些‘质’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思维角度看,这种思考方式属于后推(BACK-TEST) 型:知道结果,往过去回去找些‘原因’ 。就象我们前面说的,这种分析有比没有强,但如果一个投资交易者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失败的可能性相当大。原因很简单:投资交易是个前瞻性的思考活动,过去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投资者成功与否,更多的在于你前瞻思考的能力,后推型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巴和巴粉们在这儿又错了。

没人否认格雷汉姆与价值投资法对巴演讲中提到的几个人成功的帮助和影响,但这些人的成功是否都是‘因为’价值投资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价值投资法,用别的投资方法,那几个人的投资是否就一定不成功呢?巴似乎根本没考虑到这一点。

在这里,巴和很多人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混为一谈了:光从演讲内容看,价值投资法与几个人的成功是相关的,有联系的,但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决定投资者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投资方法论和操作系统方面的,象价值投资法;也可以是个人资质方面的,如个性,智力,情商;还可以是客观环境方面的,如家庭背景和圈子;很可能还有其他方面,或者所有上述各方面的综合。价值投资法充其量是投资方法论中的一种而已,也就是一种工具。工具放在合适的人手上,应该比没有工具强,但痴迷于工具,甚至无限夸大工具的作用,以为多数人用某种工具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就走进了工具决定论的迷途。

现实生活中,我们尽管听到过包括这几个超级投资者的一些价值投资者的成功经历,但那些从事价值投资却不能持续战胜市场的人又有多少,又怎么解释呢?以美国公开的共同基金为例,以价值为导向投资在基金有多少能持续战胜市场?更别提那些因失败而不存在或自己离开的价值投资者了。

你只将几个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拿出来,归纳一下方法,就以为找到‘原因’ 了,却绝口不提用相同方法的其他失败投资者的例子或数据,这种方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打个比方,你发现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中有三位基督徒,他们都告诉你,他们在船沉前都在祷告,你是不是发现了他们幸存的‘原因’ :祷告?那么那些也在沉船前作祷告却葬身海底的基督徒怎么解释呢?

综上所述,<超级投资者>既没能令人信服的说明,价值投资者中成功的比率远远大于所有投资者中成功的比率,也没能证明,价值投资者成功不是偶然的,而且,在目光仅限于超级投资者所用的价值投资法工具的作用时,忽视了其他要素的影响,最后,连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几个超级投资者的成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更别提批驳有效市场理论了。  

  发布者 匿名人士 

 

※一句话评论,初看是鸡蛋里挑骨头,细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投资生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呢?

愿意思考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那么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