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大模型,已如电力和互联网般融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技术从分析过去迈入生成未来,企业与技术人又该如何重塑自身价值?我们又该如何借助这一波技术浪潮,实现能力的跨越与职业的突破?
在2012年之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是决策式/分析式AI,它基于过去的数据做预测与分类,本质上是在总结过去。而随着Transformer架构的突破,生成式AI开始爆发,它开始生成报告、创作图片、编写代码,还能进行逻辑推理与多轮对话

这正是ChatGPT引爆全球的根本原因: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具备了创造能力。从智能客服到代码生成,从数据分析到内容创作,生成式AI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2023年“百模大战”一触即发
今年是 AI 应用的元年,自 DeepSeek 的冲击后,全球的 AI 竞赛立即打响,从 Meta CEO 扎克伯格上亿美元争夺 AI 人才起,这股火势已经蔓延至即将到来的 2026 年人才校招,我们来一睹这份最新的校招 AI 人才有什么趋势。
一、薪资方面,大模型算法可达 5w 月薪
同学们普遍最关心的薪资方面,AI 技术研发类岗位薪酬最高,其中以大模型算法、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多模态算法、机器学习、推荐算法、计算机视觉等硬性 AI 技术研发类岗位的薪酬最高,中位值均达到了 2W 月薪以上。【需要系统学习AI大模型及人工智能的都可威信咨询学习规划】

如果个人的技术素质过硬,能达到企业理想的90分位置的技术研发人才,可普遍实现薪资翻倍的表现。

其中以大模型算法的 5.2w 月薪居首位,上述的其他 AI 技术研发岗也不逞多让,都有翻一倍的月薪表现,说明企业对高技术研发的人才更为看重,非技术岗方面,只有 AI 产品经理能在 90 分表现下达到 3W 月薪的位置,相较研发岗位还有一定差距,也侧面突出了企业方对研发人才的青睐。

另一方面,各行各业都在增加对 AI 人才的需求,尤其以高科技行业赛道为主,在这份报告中显示,近 60% 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将 AI 人才视为核心招聘指标,比老牌吃香的金融行业(40.1%)高了将近 20 个百分点,其他如专业服务、制造业、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物流 等都有 20% 以上的 AI 人才需求上涨。
可以明确 AI 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政策的出炉,更是明确将 AI 作为接下来发展的主赛道,可以预见,未来 AI 的渗透率将进一步加大。
二、AI 整体需求上升,头部企业正在抢人
从 AI 人才的需求量来看,大多数企业对 AI 人才的培育还属于初级阶段,也就是着重培育和试点,更多是一种战略性的防守策略。
数据显示:80% 以上的企业只招聘了 10 人以内 AI 毕业生,一方面受制于成本,一方面还处于 AI 跟业务结合摸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大规模 AI 落地业务的战略,这对年轻的 AI 应届生来说是件好事。

各个企业都处在摸索期,就意味着在现有的人才市场上,能直接将 AI 融入业务的公司并不多,AI 应届生们还有时间充分锻炼个人能力,寻找 AI 与业务结合的机会。
在头部科技企业和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传统企业(共计7.1%),则开始规模化地布局 AI 人才储备,以应对未来的发展需要。
从需求变化趋势看,企业对 AI 人才的需求整体上呈现扩张的趋势,有近六成(58.2%)的企业计划扩招 AI 相关的人才,38.8% 的企业保持不变,剩下3%的企业对 AI 应届生的招聘有减少,总体来讲 AI 人才的需求仍处于上升区间,对 AI 行业应届生来说是个好消息。
有访谈显示,头部企业正在加大力度抢人,特别在大模型、芯片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

AI 带来的岗位需求趋势,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研发岗和 AI 技术支持类岗位,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AI 在带来研发支持等岗位需求暴增的同时,对于某些重复性和标准型岗位的需求则开始呈下降趋势,这也体现了 AI 在提效的同时,必然面临着对现有岗位冲击的舆论挑战,作为求职的应届生,应该更多思考“人的价值”,把精力放在创造力、同理心、交叉领域等 AI 无法取代的方向上,才能在职场中更有竞争力。

三、技术研发人才实际项目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此次调研中,名校学历的重要性在企业中重要性有显著下降,仅仅排到了第五的位置,当然,这不是说企业不再将其当成重要考量因素,实际上在 AI 领域,企业方对学历名校等背景要求并没有降低,只是对“纸上谈兵”式的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失去兴趣。
企业方更多地将实践和算法基础当成人才的硬性标准,以下整理的数据可以发现,企业方对数学与算法基础以及实际项目经历看成是人才选拔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也对应届生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那就是以项目实践和算法训练为导向的高质量简历,才是企业发看重的人才标准,过去那种只有理论而空有实践经验的人,将不再吃香,一纸学历将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硬功夫的算法实践挑战是目前求职市场的香饽饽。
- 数学与算法基础:60.3%
- 实际项目/实习或竞赛经历:52.5%
- 精通当前热门技术:34.6%
- 软硬件协同开发经验:30.7%
- 名校学历:28.8%
总体看来, 当前 AI 岗位校招市场存在几个明显的趋势: 企业方对技术研发人才的看重、更重视学生的项目实践和算法基础能力、普遍扩招的 AI 研发和支持类岗位、各行各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中 AI 的渗透率正变得越来越高。
从未来几年的趋势看,高素质高潜力的 AI 应届生将变得更吃香,特别在算法基础和项目实践上能有突出表现的竞争者,会在这场 AI 竞赛中成为最大赢家。
AI技术的快速演进也推动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从大模型基础设施的投入竞争,到AI Agent的商业化推进,再到超级应用的海外拓展,企业对稀缺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人才画像日益清晰:
持续学习与快速迭代能力
AI技术更新迅速,企业更看重技术人员的学习适应能力。无论资历深浅,能够持续更新知识、快速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复合背景人才更受重视
具有“大型企业+创业经历”、“技术+业务”双重背景的人才更受欢迎,他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快速转换角色,以较高效率推动项目落地
技术岗位需要综合能力
无论是算法还是工程,技术岗位不仅需要掌握LLM、多模态、强化学习等前沿技术,还要具备带领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和管理能力

对个人而言,AI时代的机会需要用分层视角来看待行业。不需要每个人都去研发底层模型,更实际的机会在于:
-
产品层:成为理解AI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具体业务场景的产品经理
-
应用层:擅长利用RAG、Function Calling等技术,为企业搭建可靠AI应用的工程师
-
架构层:能够驾驭AI Agent,解决复杂工作流的架构师
这些角色虽然定位不同,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趋势:AI正从“技术能力”转化为“业务能力”。技术人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技术实现,而在于用大模型思维重构工作逻辑、提升业务效能
咕泡科技不仅关注趋势,更注重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基于对大模型技术的深入理解开设《AI大模型零基础到商业实战全栈课》,助力企业与职场人快速适应AI变革:

大模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关于效率、创造与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义。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主动适应变化,才能真正掌握AI,不被AI替代
如果你对AI大模型的应用感兴趣,或希望系统学习相关技能、提升团队AI能力,欢迎威信咨询留言。从零基础到商业实战,咕泡将为你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真实的企业项目实战以及全面的就业与晋升支持,帮助你与企业在AI时代共同进步

37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