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是一种基于概率论的生成模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数据在潜在空间中逐步“扩散”和“去噪”的过程来生成高质量的数据样本。
1. 基本定义与灵感来源
扩散模型属于生成模型的一种,最初灵感来自物理学中的扩散现象(如墨水在水中扩散)和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它通过马尔可夫链对数据分布进行建模,将数据生成过程分解为逐步加噪(正向扩散)和去噪(反向扩散)两个阶段,最终从随机噪声中恢复出原始数据分布。
2. 核心工作原理
扩散模型的核心流程分为两个阶段:
-
正向扩散过程(Forward Process):
从原始数据(如图像)出发,通过一系列逐步添加高斯噪声的步骤,将数据逐渐破坏为纯噪声。每一步的噪声量由预定义的参数 (\beta_t) 控制,数学上可描述为:
[
q(x_t | x_{t-1}) = \mathcal{N}(x_t; \sqrt{1-\beta_t} x_{t-1}, \beta_t I)
]
这一过程最终将数据完全转化为高斯分布噪声。 -
反向扩散过程(Reverse Process):
从纯噪声出发,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如DDPM、SGMs等)逐步预测并去除噪声,最终生成符合原始数据分布的高质量样本。这一过程需要学习复杂的概率分布逆转,通常借助变分推断或**随机微分方程(SDEs)**实现。
3. 关键技术与模型架构
- 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DPM):通过观察噪声添加过程并学习逆操作,实现数据重建。
- 分数生成模型(SGMs):学习噪声数据的梯度场,指导逆向生成过程。
- Latent Diffusion Models:在潜在表示空间中执行扩散过程,降低计算成本(如Stable Diffusion)。
4. 应用场景
扩散模型在以下领域表现突出:
- 图像生成与编辑:如DALL-E 2/3、Midjourney等生成逼真图像。
- 图像修复与增强:去噪、超分辨率、画中画等任务。
- 跨模态生成:文本生成图像(如CLIP引导的模型)、音频/视频合成(如Sora)。
- 其他领域:医学影像重建、时间序列预测(如污染物扩散模拟)。
5. 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
- 生成质量高,样本多样性强,避免了GAN的“模式崩溃”问题。
- 训练稳定,损失函数设计简单。
- 局限性:
- 生成过程迭代次数多,计算成本较高(需通过潜在空间压缩等技术优化)。
6. 与其他生成模型的对比
- GAN:扩散模型在图像质量和训练稳定性上更优,但生成速度较慢。
- VAE:扩散模型通过逐步去噪生成更清晰的细节,避免模糊问题。
总结
扩散模型通过模拟物理扩散的数学过程,将生成任务转化为“噪声逆转”问题,成为当前生成式AI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灵活性和高质量输出使其在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