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思路
一. 问题识别与应急响应
问题确认和信息收集
- 问题描述:明确问题的具体表现,确定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 影响范围:确定问题影响的用户群体、功能模块和服务
- 时间点:确定问题发生的时间,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
- 环境收集:收集问题发生时的系统环境信息
快速响应
- 评估问题严重程度,如果严重,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比如服务降级、流量限制或版本回滚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日志分析
- 分析系统日志,快速定位问题
监控数据分析
- 监控系统资源:查看CPU、内存、磁盘I/O、网络等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 监控JVM状态:分析GC日志、堆内存使用、线程状态等
- 监控应用性能:检查请求响应时间、吞吐量、错误率等指标。
网络分析
- 网络连接:检查网络连接状态
- 网络性能:分析网络延迟、丢包率等指标
数据库分析
- 慢查询日志:检查是否存在性能低下的SQL语句
- 数据库状态:查看数据库连接数、锁等情况
- 执行计划:分析关键SQL的执行计划是否合理
三.深入诊断
代码级分析
性能分析与监控工具使用
- 使用性能分析的工具,对CPU和内存进行分析
- 使用监控工具,进行全链路跟踪
复现问题
- 在测试环境中尝试复现问题,方便更深入地分析
四.解决改进
根因分析
- 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根本原因
制定解决方案
- 制定短期解决方案以便快速修复问题
- 规划长期优化方案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验证监控
- 在测试环境验证解决方案有效性
- 将解决方案应用到生产环境中
- 持续监控系统,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复盘总结
- 编写问题分析报告,总结经验
大致流程
确认问题发生时的具体表现、时间以及系统环境 →(如果问题严重,进行快速响应,服务降级、流量限制、版本回滚)→ 分析日志,快速定位问题 → 根据问题针对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如网络、JVM、数据库 → 进行代码级分析 → 在测试环境中复现问题 →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根本原因 → 制定短期解决方案快速修复问题,以及长期优化方案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 在测试环境中验证方案可行性 → 将解决方案应用到实际生产环境中 → 持续监控系统,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 编写问题分析报告,总结原因
16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