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误区提醒:带宽≠吞吐量,比如 100M 宽带(带宽),实际下载吞吐量可能只有 80Mbit/s。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答疑 1:为什么重点讲五层,而不是 OSI 七层或 TCP/IP 四层?
“网络概念”“性能指标”“体系结构” 三个知识点,是理解后续所有内容的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从 “连接” 到 “网络的网络”
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核心围绕 “互连”“功能”“目的” 三个维度展开
1. 核心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节点(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系统。
关键补充:
- 节点≠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也是核心节点,负责数据转发;
- 链路≠网线:包括有线(网线、光纤)和无线(Wi-Fi、5G)两种物理介质;
- 核心目的:连通性(便捷交换信息)和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共享),这是互联网的两大基本特点。
⚠️2. 易混淆概念辨析
很多人刚学都会搞混 “互连网” 和 “互联网”
| 概念 | 英文 | 定义 | 范围 |
| 互连网 | internet | 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而成的 “网络的网络” | 通用名词(局部范围) |
| 互联网 | Internet | 全球最大的、基于 TCP/IP 协议的互连网 | 专用名词(全球范围) |
举个例子:
- 公司里的办公网络(局域网)是 “网络”;
- 把北京、上海、广州的公司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起来,形成 “互连网”;
- 全球无数这样的互连网再互连,就是我们用的 “互联网(Internet)”。
3. 互联网的组成:边缘 + 核心
从 “工作方式” 将互联网拆分为两部分,这是理解网络运行的关键:
-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 “主机(端系统)”,比如电脑、手机、服务器。核心功能是 “信息处理”—— 比如你用微信发消息(端系统产生数据),服务器存储聊天记录(端系统处理数据)
- 通信方式:两种核心模式:
- 客户 - 服务器(C/S):比如浏览网页(你的浏览器是 “客户”,百度服务器是 “服务提供者”)
- 对等连接(P2P):比如微信文件直传(两台手机互为 “客户” 和 “服务器”)
- 通信方式:两种核心模式: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路由器组成,核心功能是 “分组交换”—— 路由器接收数据后,按 “存储转发” 方式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最终将数据从边缘部分的源主机送到目的主机
4. 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划分(最常用分类方式):
- 广域网(WAN):覆盖跨城市 / 跨国范围,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比如电信骨干网);
- 城域网(MAN):覆盖城市范围(比如市区的宽带网络);
- 局域网(LAN):小范围(办公室、校园),速率高(比如公司内网);
- 个人区域网(PAN):极小范围(10 米内),比如蓝牙连接手机和耳机。
📊二、计算机网络的性能:7 个指标判断 “网络好不好用”
这是衡量网络质量的 “标尺”
⚙️1. 最核心的指标:速率
速率(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单位是 bit/s(bps),核心是 “额定速率”(标称值)而非实际速率。
关键细节:
- 单位换算:1Gbit/s = 10³ Mbit/s = 10⁶ kbit/s = 10⁹ bit/s(明确 “千进制”,而非存储的 1024 进制);
- 实际场景:我们说的 “100M 宽带”,指的是速率 100 Mbit/s,不是 100 MByte/s(1 Byte = 8 bit,实际下载速度约 12.5 MB/s)。
2. 带宽:从 “频带” 到 “传输能力”
带宽有两个含义,
- 传统含义:信号的频带宽度(单位 Hz),比如电话信号带宽 3.1kHz;
- 网络含义:信道的 “最高数据率”(单位 bit/s),比如光纤带宽 10Gbit/s—— 本质是 “传输能力上限”。
误区提醒:带宽≠吞吐量(后面会讲),比如 100M 宽带(带宽),实际下载吞吐量可能只有 80Mbit/s。
3. 吞吐量:实际传输的 “有效数据量”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的实际数据量,是测量出来的 “真实值”,受带宽、网络拥堵影响。
例子:
- 服务器带宽是 1Gbit/s,但同时有 100 人下载文件,每人的吞吐量可能只有 10 Mbit/s;
- 用途:运维人员通过监控吞吐量,判断网络是否拥堵。
4. 时延:数据的 “旅行时间”
时延是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总时间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公式: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场景:你用 100M 宽带发 1KB 文件,发送时延 = (1024×8) bit / 100×10⁶ bit/s ≈ 0.08ms
关键:和 “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相关,和传输距离无关。
- 传播时延:
公式: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传播速率(m/s)
场景:北京到上海的光纤(约 1300km),电磁波速率≈2×10⁸ m/s,传播时延≈6.5ms
关键:和 “距离”“介质” 相关,和数据长度无关(光纤 / 网线传播速率不同)。
- 处理时延:路由器分析分组首部、查转发表的时间(微秒级,通常忽略);
- 排队时延:分组在路由器队列中等待转发的时间(网络拥堵时会骤增,是时延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 其他关键指标
- 时延带宽积:公式 = 传播时延 × 带宽,物理意义是 “链路可容纳的最大比特数”(比如卫星链路,传播时延大,时延带宽积就大,需要更多缓存);
- 往返时间(RTT):数据发送到接收确认的总时间(比如 ping 命令的结果),是双向通信的重要指标(比如视频通话的延迟感,主要由 RTT 决定);
- 利用率:信道 / 网络被使用的时间占比(不是越高越好!明确指出:利用率超过 50% 后,时延会急剧增加,通常控制在 30% 以内)。
🔗【补充拓展 1:2 个实用性能分析技巧】
技巧 1:如何快速判断时延瓶颈?
- 若发送大文件时延迟高:大概率是 “发送时延” 瓶颈(比如宽带速率低,数据长度大),解决方案:压缩文件、提升带宽;
- 若跨地域通信延迟高:大概率是 “传播时延” 瓶颈(比如北京到纽约,距离远),解决方案:使用 CDN 加速(就近节点分发数据);
- 若高峰时段上网卡顿:大概率是 “排队时延” 瓶颈(网络拥堵),解决方案:避开高峰、选择低负载路由。
技巧 2:速率、带宽、吞吐量的实际场景对比
| 场景 | 带宽(上限) | 速率(标称) | 吞吐量(实际) |
| 家庭 100M 宽带 | 100 Mbit/s | 100 Mbit/s | 下载 80-90 Mbit/s(受运营商、拥堵影响) |
| 校园网千兆端口 | 1000 Mbit/s | 1000 Mbit/s | 传文件 900+ Mbit/s(局域网无拥堵) |
| 4G 手机热点 | 100 Mbit/s | 50-80 Mbit/s | 刷视频 20-30 Mbit/s(受信号、基站负载影响) |
📝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分层设计的 “智慧”
核心是 “分而治之”—— 把复杂的网络通信拆分成分层的体系结构,这是计网设计的灵魂。
1. 为什么需要分层?
网络通信涉及 “数据打包、传输、解包、加密、路由” 等多个环节,若不分层:
- 复杂度爆炸:一个协议要处理所有问题,开发维护难度极大;
- 兼容性差:不同厂商的设备无法互通;
- 扩展性弱:升级某一功能(比如换光纤)会影响整个系统。
分层的核心优势:模块化、解耦、兼容—— 每层只关注自己的职责,通过 “接口” 与上下层交互,就像快递行业:寄件人(应用层)→ 快递员(运输层)→ 分拣中心(网络层)→ 收件人(应用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2.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核心!)
没有过多纠结 OSI 七层模型(理论化),而是聚焦实际应用的五层体系结构,这是后续学习的核心框架:
| 层次 | 核心功能 | 典型协议 / 设备 | 数据单元 |
| 应用层 | 面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如网页、邮件) | HTTP、HTTPS、DNS、SMTP | 报文(Message) |
| 运输层 | 端到端可靠传输(或快速传输) | TCP(可靠)、UDP(快速) | 段(Segment)/ 用户数据报(Datagram) |
| 网络层 | 跨网段路由选择(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 IP、ICMP(差错控制) | 分组(Packet) |
| 数据链路层 | 相邻节点间帧传输(差错检测、封装) | 以太网、Wi-Fi | 帧(Frame) |
| 物理层 | 物理介质上的信号传输(电 / 光信号转换) | 网线、光纤、网卡 | 比特(Bit) |
分层通信的 “打包 - 解包” 过程(逻辑可视化):
- 应用层:用户发送 “Hello” 消息,封装成 “报文”;
- 运输层:给报文加 TCP/UDP 首部(含端口号),变成 “段 / 数据报”;
- 网络层:加 IP 首部(含源 / 目的 IP),变成 “分组”;
- 数据链路层:加帧首部 / 尾部(含 MAC 地址),变成 “帧”;
- 物理层:将帧转换成电信号 / 光信号,通过链路传输;
- 接收端反向操作: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最终还原 “Hello” 消息。
3. 协议与体系结构的关系
协议:为进行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标准或约定(比如 TCP 协议规定了 “三次握手” 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比如五层体系结构 + 对应的 TCP/IP 协议簇)。
关键提醒:
- 协议是 “分层的”:每层有自己的协议(比如应用层 HTTP、运输层 TCP),互不跨层;
- 接口是 “约定的”:上下层通过接口交互(比如运输层给网络层提供 “数据段 + 端口号”,不用管网络层怎么转发)。
4. 与 OSI 七层模型的区别
提到的 OSI 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但强调 “实际中用 TCP/IP 四层模型(五层的简化:网络接口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应用层)”,原因是:
- OSI 七层过于理想化,会话层、表示层功能在实际中多被应用层整合(比如 HTTPS 已经包含加密,无需单独的表示层);
- TCP/IP 四层是工业标准,互联网实际采用的体系结构。
🔗【补充拓展 2:3 个常见体系结构答疑】
📒答疑 1:为什么重点讲五层,而不是 OSI 七层或 TCP/IP 四层?
- OSI 七层:理论完善但复杂,会话层、表示层在实际应用中很少单独实现(比如 HTTP 协议既包含 “应用服务”,也包含 “数据格式”“会话管理”),实用性弱;
- TCP/IP 四层:工业标准,但 “网络接口层” 包含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初学者来说不够清晰;
- 五层体系结构:是 “折中优化”—— 既符合实际应用逻辑(每层功能明确),又便于学习理解(后续每层对应具体协议,一一对应),是入门的最佳框架。
📕答疑 2:同一层的协议之间可以通信吗?
- 不可以!分层的核心是 “垂直通信”:只有上下层之间通过接口交互(比如应用层→运输层),同一层的协议无法直接通信。
- 举例:两台电脑的应用层 HTTP 协议,不能直接交换数据,必须通过运输层(TCP)、网络层(IP)等逐层封装,才能通过物理层传输。
📗答疑 3:如果某一层协议变了,其他层会受影响吗?
- 不会!因为分层是 “解耦” 的,只要层与层之间的 “接口约定” 不变,某一层的协议升级或替换,不会影响其他层。
- 举例:把物理层的 “网线” 换成 “光纤”(协议 / 介质变更),只要数据链路层的接口还是 “帧”,运输层、应用层完全不用修改。
🔎总结:核心知识点
| 模块 | 核心内容 | 要熟知 |
| 概念 | 互连网 vs 互联网、边缘 + 核心、C/S vs P2P | 互联网的两大目的(连通性 + 共享) |
| 性能 | 7 个指标、总时延公式、千进制换算 | 发送时延 vs 传播时延的区别 |
| 体系结构 | 五层模型、数据单元、分层优势 | 五层各层功能 + 典型协议 |
1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