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市场普及智能座舱的行业红利背景下,迅速突围一批初创公司。本周,镁佳科技正式披露港股IPO材料,从2022年方案首次上车,公司营收两年时间突破10亿元大关。
作为公司掌舵人的庄莉,曾担任蔚来汽车软件副总裁,2008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而在蔚来工作期间(2019年6月离职),其已经参与创办了镁佳(2018年8月21日就已经成为董事),布局座舱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公开信息披露,镁佳的第一个量产项目是广汽蔚来的首款量产中型纯电SUV车型HYCAN 007。由于彼时蔚来还是广汽蔚来的股东之一,庄莉的身份或许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这个项目中,镁佳是软件供应商的角色,主要提供整车级分布式智能操作系统中间件平台SmartMega®OS+。此外,该款车型还搭载了镁佳开发的智趣领航员“小CAN”,也被外界称为低配版NOMI。
有意思的是,庄莉在蔚来正是主导完成了包括NIO OS 1.0/2.0的全部设计和开发以及蔚来被用户所熟知的NOMI,后者也是国内真正意义上首个上车的独立实体智能助手。
不过,此后,由于广汽蔚来(后变更为合创汽车)的销量表现不佳,镁佳的第一个项目也几乎被行业所遗忘。直到2022年,理想L9的亮相。
2022年6月21日,理想汽车旗下第二款车理想L9正式上市,标配2颗高通骁龙8155芯片,独树一帜。三维空间五屏交互、4D影音体验、取消传统液晶大屏仪表并标配W-HUD,几乎引领当时的智能座舱新潮流。
以上截图来自镁佳港股IPO申报材料
按照镁佳披露的材料,彼时,公司通过德赛西威(交付基础座舱域控制器)进入理想供应链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及2023年,德赛西威均为公司的最大客户,占营业收入分别约52.8%及53.0%。
此后,考虑到上述业务的附加值较低,以及转型软件定义域控制器策略,镁佳在2024年初决定终止与德赛西威的合作关系。按照披露的数据,这一主动调整产生正面成果, 公司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12.1%增长至2024年的21.8%。
在此期间,2022年7月25日,长安深蓝SL03上市,首发搭载镁佳的座舱域控制器(正式以Tier1的角色与车企合作)和软硬一体座舱解决方案。此后,镁佳陆续与奇瑞、东风、长安马自达、日产及福特等车企达成合作。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镁佳实现营业收入15.13亿元,其中,来自德赛西威的收入占比达到53.0%;2024年,由于合作关系终止,公司营业收入下滑至14.2亿元,德赛西威的收入占比也迅速下滑至22.8%。
不过,即便如此,2024年,镁佳的年度亏损仍高达2.91亿元;考虑到该公司目前仍采取代工模式(委托外部代工厂组装域控)运营,轻资产背景下的盈利能力仍值得商榷。
比如,以中科创达为例,同样是和高通深度合作,2024年智能汽车软件业务毛利率仍达到44.03%,即便相比高峰期已经下滑不少。
以上截图来自镁佳港股IPO申报材料
此外,到目前为止,国内绝大部分软硬一体座舱方案提供商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工厂。考虑到汽车供应链的安全可靠,自建工厂也被视为全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然,这也让镁佳在有限的资金资源下,自研投入模块化软件架构的研发。比如,多个定点之间实现大量代码复用,降低单位成本。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及2023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大幅下降24.4%及20.2%。
不过,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镁佳的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人民币499.0百万元、人民币332.5百万元及人民币560.7百万元。这意味着,短期内如果无法持续获得外部资金,正常营运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事实上,关于业务风险,IPO申报材料也明确指出,公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有限数量的关键客户。倘若任何该等客户减少采购或终止业务,收益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继而影响经营业绩。同时,公司也面临来自成熟公司及市场新进入者的激烈竞争。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以长安为例,除了镁佳,包括华阳、北斗智联、东软集团以及华为均有座舱域控制器合作车型。同时,长安投资参股的梧桐车联,也在去年正式发布全新品牌TTi,为长安提供全栈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此外,在奇瑞,伯泰克(埃泰克旗下)、德赛西威、东软集团也是主要供应商之一。其中,奇瑞股份更是持有埃泰克14.99%的股份。数据显示,2024年,埃泰克36.02%的收入来自智能座舱域电子产品,包括在奇瑞多款车型大规模上车的高通8155座舱域控及显示屏方案。
以上截图来自埃泰克招股说明书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埃泰克的前五大客户中,第一大客户奇瑞贡献了公司营收的53.89%,并且营收从2022年开始,占比更是逐年上升。有意思的是,镁佳在2024年度一跃成为埃泰克的第一大供应商。
这意味着,和此前通过德赛西威和理想合作的关系类似,镁佳在奇瑞的订单也主要是通过埃泰克这家Tier1进入奇瑞体系。显然,这并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方向。
而在东风,镁佳的对手,除了博泰车联网,还有华为。后者在今年5月刚刚与东风汽车达成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网联、电动部件等核心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至于马自达、日产和福特等外企客户,由于合资品牌(长安马自达、东风日产及江铃福特)在中国市场每况愈下,短期内也几乎不太能对镁佳的业绩产生实质性的贡献。
同时,随着智能座舱逐步向舱驾一体架构升级,产品淘汰速度加快。对此,镁佳在申报材料中指出,倘若竞争对手较早推出先进解决方案,公司可能面临市场份额减少、下调价格压力或需要加快研发投资,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去年,镁佳率先推出了基于8155平台的首款舱泊一体解决方案(东风奕派008 )。目前,该公司也在着手开发融合舱驾一体解决方案,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而作为该公司的强劲对手,包括博世、德赛西威等在内的行业龙头,则已经陆续拿到定点项目。比如,博世与国内头部车企达成了基于高通SA8775P座舱域控制器项目定点,覆盖多款车型,首款量产车型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
此外,德赛西威也已经宣布与奇瑞汽车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SA8775P的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ICPS01E)。同时,德赛西威还与高通合作,面向全球市场联手打造舱驾融合和ADAS解决方案。
同时,在软件部分,传统Tier1也在加速。比如,德赛西威自主开发的全新蓝鲸0S 8.0已经支持国内和海外两个版本,可以提供系统级、全场景跨生态的车机交互体验。同时,在舱驾融合平台方面,也已经开发了全栈解决方案。
这对于仍处于关键成长窗口期的镁佳来说,压力倍增。更有意思的是,镁佳证明自身市场地位的数据,也存在不少疑点。
以上截图来自镁佳港股IPO申报材料
按照镁佳提供的2024年集成式域控方案装机量数据是63.43万辆,行业背书机构给出的份额排名是第二位,仅次于德赛西威;有意思的是,按照镁佳给出的剔除德赛西威的合作项目,应该是609,983件(辆)。
以上截图来自镁佳港股IPO申报材料
同时,2024年,长安深蓝品牌搭载高通平台域控交付不到20万辆,东风系(包括岚图)则是不足13万辆(其中还有部分竞争对手的项目),至于马自达、福特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剩余项目主要来自奇瑞。
以上截图来自镁佳港股IPO申报材料
按照镁佳的财报,客户F是2024年公司的第一大客户,这是一家2012年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安徽芜湖的座舱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及硬件制造商,实际上就是埃泰克。这与后者的招股说明书给出的材料基本吻合。
这就意味着,作为行业顾问,弗若斯特沙利文帮镁佳所做的市场份额排名存在重大问题。事实上,理想搭载的座舱域控零部件的供应商标签也并没有出现镁佳,而是德赛西威。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奇瑞。
此外,被排名在第四位的C公司(车联天下),装机量是55.2万辆;而按照车联天下的官方数据,2024年座舱域控产量超过80万台。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排名前五的中国本土供应商榜单中,仅有镁佳是唯一没有自有工厂的一家供应商。
同时,其余四家均为Tier1,直接客户均为车企;相比而言,镁佳并非一家纯粹的Tier1,更像是一家软件开发商+硬件委外代工的角色。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白热化竞争从价格战、客户争夺延伸至资本市场,行业和部分企业的「遮羞布」也会被不断的揭下;而作为终端客户的车企,或许也多了一次对供应商重新认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