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pancy任务| 自动驾驶感知的最后一道护城河!

Occupancy Network是自动驾驶感知任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角色。这种轻语义重几何的网络模型,能够更好地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感知free space,也是今年各大自动驾驶公司抢先量产的目标。在3D目标检测失效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升感知能力,形成闭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Occupancy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它?

为什么需要Occupancy?




自动驾驶在动静态障碍物感知领域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2D图像空间检测障碍物,映射到鸟瞰空间做多相机和时序融合;2)直接在BEV空间中完成动态障碍物的3D检测和静态障碍物的识别建模;3)直接在3D空间中感知占用关系,为系统规划可行驶空间。

目前2D检测方案基本被抛弃,逐渐转为BEV空间下的3D检测任务,这种方式更加友好,可以直接输出下游可用的目标。然而BEV感知也同样面临一些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截断目标、形状不规则、未有清晰语义的目标(比如挂车、树木、垃圾、以及石子等),传统的3D检测在这类场景上很容易失效。

918242cf2ae39913f9f2b4affa435d69.png

那么是否可以直接对环境建模,表达为占据栅格的形式呢?不过度区分语义、更关注是否占用,是否为空。特斯拉的Occupancy Network给出了答案,国内几乎所有主流公司也快速投入研发,期望解决感知的下半场问题。

0b012f76a5705edab555d39fd0a81cc0.gif

6eba541af28fcc6d9d90ed27fdeb9a68.gif

当下,行业普遍把Occ作为下一代的感知范式,成为各大自动驾驶公司抢占的高地。2024年的量产车型中,几乎成了标配,无论是在行车或泊车场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Occ任务为什么难做?

BEV模型和Occupancy有较多相似之处,BEV的特征生成范式几乎和Occ完全相同,时序方法也完全适用。但为什么Occ任务这么困难呢?各家自动驾驶公司虽然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就要说到几个关键部分:数据生成、数据优化、模型优化、模型监督等;

数据生成与优化占据了Occ任务的主要部分,和检测任务不同,Occupancy真值很难通过人工标注,需要借助3D box的位置和语义信息间接生成。那么怎么从原始点云生产出比较优质的Occ真值呢?一般认为,优质的真值需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真值稠密化(不能太稀疏)、动静态目标不能有拖影、地面干净无误检、区分遮挡和非遮挡元素、类别划分正确、细粒度足够等等;这就涉及到前景稠密化、背景稠密化、多帧如何有效拼接?如何分割地面?如何清理地面等多个方面,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很多trick,很多同学训出来的模型往往误检测一大堆......

dca8e7c8dd10b03ffd6bd8f9b75d8a41.jpeg

模型的优化部分关注模型在已有数据下的性能上限提升,如何设计更好的特征提取模式,如何将2D特征有效投影到3D空间,如何把计算量较大的模型轻量化部署等,都是行业比较关注的难题

模型的监督部分关注监督模式,是直接用Occ真值监督还是通过点云监督,抑或是自监督?如果没有3D真值怎么办?能否借助NeRF完成2D层面上的监督,直接绕开3D真值?这些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关注的部分。

不得不说,看似简单的Occ任务,想要搭建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不简单,不仅仅刚入门的小白不知道如何下手,即使是感知领域的老鸟想要快速开展起来也很难。

如何彻底搞懂Occ任务呢?

自动驾驶之心前期调研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Occupancy Network的一些痛点和难点问题,联合了业界知名算法专家,针对数据生成、数据优化、模型优化、模型监督等多类问题展开了详述。彻底解决Occ入门难、关键问题卡脖子的痛处。本课程适用刚入门的小白、以及正在从事自动驾驶感知的算法工程人员、想要转入自动驾驶感知领域的同学。大纲如下:

b788d72767bff6173ce9fb7587387515.png

主讲老师

Kimi,清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在TPAMI、CVPR、ICLR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10余个国际期刊及会议审稿人。在自动驾驶算法设计和模型部署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主导10余项开源项目,其中star数过千的项目1个,过百的项目7个。

Michael,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深耕自动驾驶感知算法设计多年,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会上发表多篇论文,在Occupancy感知方面有多项原创成果,独立搭建学术界首个基于环视的Occupancy开源代码库,被几十项工作引用。

课程亮点

1)从0到1带你生成和优化Occ真值数据

2)多个Occ实战代码详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6b368f98d9cf55b32a6c2e130c5cf5ce.png

4a0420213f06568cd348e523cb115ccc.png

c98bd62e70331c13c4ba5d2dad3a20c8.png

3)彻底搞懂NeRF是怎么监督Occ任务的

43ee5f2537a1748f3a08b4b63cbed4de.png

4)多个监督方式详解,熟悉常见的2D/3D/点云监督方案

5)丰富的大作业,让每个同学都学有所成

面向群体

1.计算机视觉与自动驾驶感知相关研究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

2.CV与自动驾驶2D/3D感知相关算法工程人员;

3.量产和预研工作需要的同学,面向L2~L4级应用;

4.想要转到自动驾驶领域的相关同学;

需要的基础

1.熟悉pytorch和python开发,一定的BEV和Occ任务基础;

2.一定的训练资源支持,建议显存在RTX3060及以上;

3.一定的线性代数和矩阵论等数学基础;

4.对自动驾驶有着充足的自信和热情,期望投入到行业潮流中;

开课时间

2024.5.28号,正式开课!离线视频教学+vip群内答疑。

扫码咨询

扫码学习课程

942d330b15c5b4bca681c883d15e7b39.png

欢迎咨询小助理了解更多!

d40fcd895c219fefe30d7772c4290bc4.jpeg

版权声明

自动驾驶之心所有课程最终版权均归自动驾驶之心团队及旗下公司所属,我们强烈谴责非法盗录行为,对违法行为将第一时间寄出律师函。也欢迎同学们监督举报,对热心监督举报的同学,我们将予以重报!

投诉微信:AIDriver004(备注:盗版举报)

<think>嗯,用户让我详细介绍自动驾驶感知中的Freespace,我得先弄清楚Freespace具体指什么。首先,Freespace在自动驾驶中通常指的是车辆周围可行驶的区域,也就是车辆可以安全行驶的空间,不包括障碍物、其他车辆、行人等。这部分属于环境感知的一部分,对路径规划和决策很重要。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Freespace的检测方法。传统方法可能使用激光雷达(LiDAR)或摄像头,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比如语义分割或立体视觉。不过现在深度学习应该更主流,比如用卷积神经网络处理图像或点云数据。可能需要提到一些经典的网络结构,比如U-Net用于图像分割,或者基于LiDAR的点云处理网络。 然后,Freespace检测的技术挑战有哪些呢?比如动态障碍物处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鲁棒性、实时性要求,还有复杂道路结构(比如没有明确车道线的区域)。这些都需要在检测算法中考虑到,可能需要多传感器融合,比如结合摄像头和雷达的数据来提高准确性。 另外,还要说明Freespace的应用场景,比如自动泊车、城市道路导航、高速公路驾驶等,不同场景下对Freespace的要求可能不同。例如,泊车时需要更精确的近距离检测,而高速行驶时更关注远距离的可行驶区域。 可能还需要比较不同的传感器方案,比如纯视觉系统与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的优缺点。比如特斯拉主要用摄像头,而其他厂商可能结合LiDAR和雷达。这里要提到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比如摄像头在恶劣天气下可能效果差,LiDAR成本高但精度好。 最后,得提到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更高效的算法、更好的泛化能力、如何处理极端案例等。可能还要提一些最新的论文或技术突破,比如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在分割任务中的应用,或者实时Freespace检测的优化方法。 需要确保内容结构清晰,先定义Freespace,再讲检测方法、技术挑战、应用场景,最后是当前发展和挑战。同时要使用正确的LaTeX格式,行内公式用$...$,独立公式用$$...$$,但用户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太多公式,可能不需要太多数学表达,但如果有相关的算法或模型,可能需要简单提及,比如损失函数或网络结构。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重要点,比如Freespace与Occupancy Network的区别,或者如何与路径规划模块交互。这些可能对全面理解有帮助。此外,可能需要提到评估指标,比如IoU(交并比)或准确率,用于衡量检测效果。 总之,要确保回答全面,技术细节到位,同时保持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分明,符合用户的要求。最后再检查LaTeX格式是否正确,避免语法错误。</think>自动驾驶感知中的Freespace(可行驶空间)是指车辆周围可安全行驶的物理区域,其检测与划分是实现路径规划、避障和决策控制的核心环节。以下从技术原理、实现方法和应用挑战三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 \text{Freespace} = \{ (x,y) \in \mathbb{R}^2 \ | \ \text{无障碍物且路面可通行} \} $$ ### 一、技术原理 1. **物理定义**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构建车辆坐标系下的2D/3D可行驶区域,满足: - 地形平坦度约束:$z(x,y) < \epsilon_{\text{max}}$(最大高度差阈值) - 障碍物排除:$d_{\text{obs}} > d_{\text{safe}}$(与最近障碍物的安全距离) - 道路拓扑连续性:$\nabla f(x,y) < \theta_{\text{max}}$(路面曲率限制) 2. **感知层级** Freespace检测属于环境感知的中层表达,向上衔接路径规划,向下依赖底层特征检测: ``` 原始数据 → 障碍物检测 → 道路分割 → Freespace生成 → 运动规划 ``` ### 二、实现方法 1. **传感器方案** | 传感器类型 | 优势 | 局限性 | 典型应用场景 | |---|---|---|---| | 双目相机 | 成本低、纹理丰富 | 依赖光照条件 | 结构化道路 | | LiDAR | 精确测距、全天候 | 高成本、雨雪干扰 | 复杂城市场景 | | 鱼眼相机 | 近场全覆盖 | 畸变校正难度大 | 自动泊车系统 | 2. **深度学习模型** 主流架构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python class Freespace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encoder = ResNet34(pretrained=True) # 特征提取 self.decoder = UNetDecoder(embed_dim=512) # 空间重建 self.head = nn.Conv2d(64, 1, kernel_size=1) # 输出概率图 def forward(self, x): feat = self.encoder(x) seg = self.decoder(feat) return torch.sigmoid(self.head(seg)) ``` 训练时采用复合损失函数: $$ \mathcal{L} = \lambda_{\text{ce}} \mathcal{L}_{\text{CE}} + \lambda_{\text{dice}} \mathcal{L}_{\text{Dice}} $$ 其中$\mathcal{L}_{\text{CE}}$为交叉熵损失,$\mathcal{L}_{\text{Dice}}$增强边界连续性 ### 三、技术挑战 1. **动态场景处理** 需在100ms内完成对突发障碍物的响应,满足: $$ t_{\text{detect}} + t_{\text{plan}} < \frac{d_{\text{current}}}{v_{\text{ego}}} $$ 其中$d_{\text{current}}$为当前制动距离 2. **多模态融合** 典型方案采用BEV(鸟瞰图)特征融合: - 相机特征通过IPM变换投影到BEV空间 - LiDAR点云通过体素化生成BEV网格 - 时序信息通过RNN或Transformer编码 3. **极端场景泛化** | 场景类型 | 挑战 | 解决方案 | |---|---|---| | 道路边界模糊 | 无车道线路口 | 引入拓扑地图先验 | | 临时施工区 | 锥形桶检测 | 动态语义地图更新 | | 积水/积雪覆盖 | 路面可行驶性误判 | 多光谱传感器融合 | ### 四、发展趋势 1. **实时性优化** 轻量化模型设计(如MobileNetV3+NAS),在Jetson AGX Xavier平台实现>30FPS推理速度 2. **预测型Freespace** 结合运动预测模块,生成时域连续的动态可行驶区域: $$ \mathcal{F}_t = \Phi(\mathcal{F}_{t-1}, v_{\text{obj}}, a_{\text{obj}}) $$ 3. **V2X协同感知** 通过车路协同扩大感知范围,解决视觉盲区问题,提升交叉路口等复杂场景的检测可靠性 当前领先方案(如Waymo的Pathing Network)已实现厘米级精度,但长尾场景下的鲁棒性仍是行业攻坚重点。随着神经辐射场(NeRF)等新技术的引入,未来有望实现更精细的3D可行驶空间建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