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1960以前)计算机网络
- 线路交换网络
- 线路交换的特性使其不适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线路建立时间过长,线路建立时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代价
- 独享方式占用通信资源,不适合突发性很强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可靠性不高,核心的节点一旦损毁影响非常大,的不适合军事通信
三个小组独立的开展了分组交换的研究
- 1961:排队论展现了分许交换的有效性
- 1964:军事网络上的分组交换
- 1964:NPL
- 1962——1972:早期的分组交换概念
- 1967: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研究局考虑ARPAnet
- 1969:第一个ARPAnet节点开始工作
- 1969年底:4个节点
- 1972:ARPAnet公众演示,网络控制协议是第一个端系统直接的主机——主机协议(NCP协议:相当远传输层和网络层在一起,支持应用开发)
- ARPnet有15个节点
- 第一个e-mail程序:BBN
1972——1980:专用网络和网络互联
ARPnet证明了分组交换的有效性,后面有很多网络比如Eternet出现,不同公司标准不同,所以为了网络互联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标准
互联网出现,起初以NCP协议指导
- 1983年ARPnet所有节点宕机,软件升级从NCP升级为TCP(无连接UDP)/IP,本质上把主机设备和网络交换设备分离
- 主机:TCP/U DP,应用层,IP,网卡(包括链路层,物理层)
- 路由器:IP和IP相关的路由协议
- IP Over Everything:以后以前出现的所有网络都可以纳入其中
- Everything Over Ip:非常多应用都可以直接跑在主机系统当中的应用层
- 1983年:DNS定义,完成域名解析(域名解析输入的是域名得到的是ip地址,不是直接给用户使用的而是给应用,用户输入域名,应用访问域名解析,域名解析返回ip,应用利用ip地址工作)
1990至2000左右:商业化, Web, 新的应用
- 1991年初NFSnet(本身用于军事,非盈利)对ARPAnet的访问网建立,双主干,ARAPnet退役
- 1991NFS放宽NSFnet用于商业目的的限制(1995年退役)
- UNIX中TCP/IP的免费捆绑(在操作系统中集成了TCP/IP协议,网络免费给用户使用)
- 1990年初Web
- hypertext超文本1945提出:超文本就是有链接可以相互指向的文本
- HTML, HTTP(第一次是物理学家发明的,他把他实验数据放在HTML格式文档里面然后用户通过命令行浏览器输入指令,它的WebServer给出回应)
- 1994年美国网景通信公司的安德森,扩展了这个服务器,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他们公司的产品(收费)
- 微软打造IE浏览器(免费)
- 由于TCP/IP的便捷性很多杀手应用出现(垄断)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和修订,互联网出现很多补丁对策
- 2001网络泡沫,很多好公司如谷歌沉淀下来
- 主干网速率达到Gps
2005——现在
- 五十亿主机包括手机和平板
- 宽带接入快速部署(本来是modem)
- 高速无线接入入无处不在:移动互联时代
- 在线社交网站等新兴应用出现
- 服务提供商(比如谷歌)创建他们自己的网络: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提供岁搜索、视频内容和电子邮件的即可访问
- 电子商务、大学、企业在云中运行他们的服务(亚马逊)不需要费电数据存在云中(onenote)
- 体系机构酝酿着大的变化,未来网络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