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生物识别:以其他线索增强面部识别
1. 引言
面部识别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生物识别特征,因其易于采集且社会接受度高。面部图像可远距离获取,无需用户配合,非常适合用于监控领域。然而,当前大多数面部识别系统常用的基于外观的面部特征,其区分能力有限,且会随时间变化。由于遗传因素,一小部分人可能外貌极为相似(如父子、同卵双胞胎等),这让面部识别任务更具挑战性。
在用户以中性表情正面面对摄像头、光照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当前最先进的面部识别系统识别性能良好。但当姿态、光照、背景、年龄和表情发生变化时,其性能会急剧下降。有测试表明,在室内环境中,最精确的面部识别系统在误匹配率为 1% 时,错误不匹配率(FNMR)为 10%;在室外条件下,相同误匹配率时,错误不匹配率高达 50%。
相比之下,指纹和虹膜识别系统更为准确,其模式也比面部外观更稳定。不过,指纹和虹膜识别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约 2% 的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指纹,如手部残疾者、指尖有伤口的体力劳动者以及手指过油或过干的人;而睫毛长、患有眼部异常或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无虹膜症和眼球震颤)的人,无法提供用于自动识别的高质量虹膜图像,这会导致生物识别系统出现注册失败(FTE)和/或采集失败(FTC)错误。
除了面部、指纹和虹膜,许多其他生理和行为特征也用于生物识别。一个优秀的生物识别特征应满足以下七个要求:
1. 普遍性 :目标人群中的每个人都应具备该特征。
2. 独特性 :该特征应能充分区分任意两个人。
3. 持久性 :该特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匹配标准)应足够稳定。
4.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