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微积分)上

参考:

高等数学 【同济第六版】

高等数学 【同济第七版】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修订版》提取码:1234

《普林斯顿数学分析读本》提取码:5678

《托马斯微积分》提取码:1234

1. 函数与极限

1.1 映射与函数

1.1.1 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称为集合(简称 "" )
元素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 "" )
集合记号用大写拉丁字母 A ,B ,C ,... 表示集合
元素记号用小写拉丁字母 a ,b ,c ,...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

(关系)

如果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A ,记作 a\in A
如果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 A ,记作 a\notin A
有限集一个集合,若只包含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
无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集合表示法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表示;

例如,由元素 a_1 ,a_2 ,... ,a_n 组成的集合 A ,可表示成

A = { a_1 ,a_2 ,... ,a_n };

描述法

若集合 M 是由具有某种性质 P 的元素 x 的全体所组成,就可表示为

M = { x | x 具有性质 P }

示例:

集合 B 是方程 x^2 - 1 = 0 的解集,就可表示成

B =xx^2 - 1 = 0 }

常用数集记号
对于数集在大写字母的右上角标上 " * " 来表示该数集内不包含数字 0(无零集)
在大写字母的右上角标上 " + " 来表示该数集内不包含 0 与负数(正数集)
自然数集

全体非负整数,即自然数的集合记作 N ,即

N = { 0 ,1 ,2 ,... ,n ,... };

正整数集

全体正整数的集合,记作 N^{+} ,即

N^{+} = { 1 ,2 ,... ,n ,... };

整数集

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 Z ,即

Z = { ... ,-n ,... ,-2 ,-1 ,0 ,1 ,2 ,... ,n ,... };

有理数集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可表示为分数 、小数的形式),记作 Q ,即

Q = {  \frac{\mathrm{p} }{\mathrm{q} }  |  p \in Z ,q \in N^{+} ,且 p 与 q 互质 };

实数集

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 R

实数集

(不含 0 )

排除数字 0 的实数集,记作 R^{*}
正实数集全体正实数集,记作 R^{+}
集合与集合(关系)
设 A 、B 是两个集合
子集

如果集合 A 的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则称 A 是 B 的子集

记作 A \subset B (读作 A 包含于 B)或 B \supset A (读作 B 包含 A

集合相等如果集合 A 与集合 B 互为子集,即 A \subset B 且 B \subset A ,则称集合 A 与集合 B 相等,记作 A = B
真子集

如果 A \subset B 且 A \neq B ,则称 A 是 B 的真子集,记作 A ⫋ B

例如,N ⫋ Z ⫋ Q ⫋ R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 

 规定:空集 ∅ 是任何集合 A 的子集,即 ∅ \subset A

2.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以下几种 :并 、交 、差
并集

设 A 、B 是两个集合,由所有属于 A 或者属于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A 与 B 的并集(简称 ),记作 A \cup B ,即

A \cup B = {  x  |  x \in A 或 x \in B  };

交集

设 A 、B 是两个集合,由所有既属于 A 又属于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A 与 B 的交集(简称 ),记作 A \cap B ,即

A \cap B = {  x  |  x \in A 且 x \in B  };

差集

设 A 、B 是两个集合,由所有属于 A 而不属于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A 与 B 的差集(简称 ),记作 A \setminus B ,即

A \setminus B = {  x  |  x \in A 且 x \notin B  };

全集

(基本集)

有时将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 I 中进行,所研究的其他集合 A 都是 I 的子集;

此时,我们称集合 I全集基本集 ,称 I \setminusAA余集补集,记作 A^C

集合的并 、交 、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1. 交换律

A\cupB = B\cupA

A\capB = B\capA

2. 结合律

( A\cupB ) \cup  C = A\cup ( B  \cup  C )

( A\capB ) \cap  C = A\cap ( B  \cap  C )

3. 分配律

( A  \cup  B\cap  C = ( A  \cap  C\cup  ( B  \cap  C )

(A  \cap  B\cup  C = ( A  \cup  C\cap  ( B  \cup  C )

4. 对偶律

(A\cup B)^C = A^C \cap B^C

(A\cap B)^C = A^C \cup B^C

符号 " \Rightarrow " 表示 " 推(导)出 "

符号 " \Leftrightarrow " 表示 " 等价 "

直积

(笛卡尔乘积)

在两个集合之间还可以定义直积笛卡尔(Descartes)乘积

AB 是任意两个集合,在集合 A 中任意取一个元素 x ,在集合 B 中任意取一个元素 y ,组成一个有序对 ( xy )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的元素,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与集合 B直积,记为 A\times B ,即

A\times B = {( ,) | x\inAy\inB  }

3. 区间和邻域
区间区间,是用得较多的一类数集
开区间

设 a 和 b 都是实数,且 a < b . 数集

x | a< x< b }

称为开区间,记作 (a,b) ,即

(a,b)= { x | a< x< b }

端点a 和 b 称为开区间 (a,b) 的端点,此处 a\notin (a,b) ,b\notin (a,b)
闭区间

数集

x | a\leqslant x\leqslant b }

称为闭区间,记作 [a,b] ,即

[a,b] = { x | a\leqslant x\leqslant b }

a 和 b 也称为闭区间 [a,b]  的端点,此处 a\in [a,b] ,b\in [a,b]
半开区间

类似地可说明:

[ ab ) = { x | a\leqslant x< b }

ab ] = { x | a< x\leqslant b }

[ ab ) 和 ( ab ] 都称为半开区间

有限区间以上的这些开区间 、闭区间 、半开区间,都称为有限区间
区间长度数 b-a 称为这些区间的长度
无限区间

从数轴上看,有限区间是长度有限的线段;

此外,还有无限区间,引进记号 +\infty (正无穷大)及 -\infty (负无穷大)

全体实数的集合 R 也可记作 (-\infty ,+\infty ) ,它也是无限区间
注意以后在不需要辨明所论区间是否包含端点,以及是有限区间还是无限区间的场合,简单称之为 "区间" ,常用 I 表示
邻域

邻域也是一个经常用到的概念;

以点 a 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 a 的邻域,记作 U(a)

设 \delta 是任一正数,则开区间 (a-\delta , a+\delta ) 就是点 a 的一个邻域,这个邻域称为点 a 的 " \delta 邻域 " ,记作 U(a,\delta ) ,即

U(a,\delta )  = { x | a-\delta < x< a+\delta }

点 a 称为这邻域的中心\delta 称为这邻域的半径

1.1.2 映射

1.1.3 函数
1. 函数概念
函数定义

数集 D \subset R ,则称映射 f: D \rightarrow R 为定义在 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

y = f(x) ,x \in D ,

其中 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D 称为定义域 ,记作 D_f ,即 D_f = D

1.2 数列的极限

1.2.1 数列极限的定义

1.2.2 收敛数列的性质

1.3 函数的极限

1.3.1 函数极限的定义

1.3.2 函数极限的性质

1.4 无穷小与无穷大

1.4.1 无穷小

1.4.2 无穷大

1.5 极限运算法则

1.6 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1.7 无穷小的比较

1.8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1.8.1 函数的连续性

1.8.2 函数的间断点

1.9 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9.1 连续函数的 和 、差 、积 、商 的连续性

1.9.2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1.9.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10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10.1 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1.10.2 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

1.10.3 一致连续性

2. 导数与微分

2.1 导数概念

2.1.1 引例

2.1.2 导数的定义

2.1.3 导数的集合意义

2.1.4 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2.2 函数的求导法则

2.2.1 函数的 和 、差 、积 、商 的求导法则

2.2.2 反函数的求导法则

2.2.3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2.4 基本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

2.3 高阶导数

2.4 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相关变化率

2.4.1 隐函数的导数

2.4.2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2.4.3 相关变化率

2.5 函数的微分

2.5.1 微分的定义

2.5.2 微分的几何意义

2.5.3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2.5.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3.1 微分中值定理

3.1.1 罗尔定理

3.1.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3.1.3 柯西中值定理

3.2 洛必达法则

3.3 泰勒公式

3.4 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

3.4.1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法

3.4.2 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

3.5 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

3.5.1 函数的极值及其求解方法

3.5.2 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3.6 函数图形的描绘

3.7 曲率

3.7.1 弧微分

3.7.2 曲率及其计算公式

3.7.3 曲率圆和曲率半径

3.7.4 曲率中心的计算公式  渐屈线与渐伸线

3.8 方程的近似解

3.8.1 二分法

3.8.2 切线法

4. 不定积分

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4.1.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4.1.2 基本积分表

4.1.3 不定积分的性质

4.2 换元积分法

4.2.1 第一类换元法

4.2.2 第二类换元法

4.3 分部积分法

4.4 有理函数的积分

4.4.1 有理函数的积分

4.4.2 可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举例

4.5 积分表的使用

5. 定积分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1.1 定积分问题举例

5.1.2 定积分定义

5.1.3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5.1.4 定积分的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2.1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的关系

5.2.2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5.2.3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5.3.1 定积分的换元法

5.3.2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5.4 反常积分

5.4.1 无穷限的反常积分

5.4.2 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

5.5 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Gamma函数

5.5.1 无穷限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5.5.2 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5.5.3 \Gamma 函数

6. 定积分的应用

6.1 定积分的元素法

6.2 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6.2.1 平面图形的面积

6.2.2 体积

6.2.3 平面曲线的弧长

6.3 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6.3.1 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

6.3.2 水压力

6.3.3 引力

7. 微分方程

7.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7.2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7.3 齐次方程

7.3.1 齐次方程

7.3.2 可化为齐次的方程

7.4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7.4.1 线性方程

7.4.2 伯努利方程

7.5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7.5.1 y^{(n)} = f(x) 型的微分方程

7.5.2 y'' = f(x , y') 型的微分方程

7.5.3 y'' = f(y , y') 型的微分方程

7.6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

7.6.1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举例

7.6.2 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

7.6.3 常数变易法

7.7 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8 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8.1 f(x) = e^{\lambda x}P_m(x)

7.8.2 f(x) = e^{\lambda x}[P_{l}^{(1)}(x)cos \omega x + P_{n}^{(2)}sin \omega x] 型

7.9 欧拉方程

7.10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解法举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