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板制造中,糊机的操作技巧及糊量与车速、纸的材质、克重、固含量、粘度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一、糊机操作技巧**
1. **上胶前准备**
- 确保纸张进入施胶辊时平整,接触方式可选橡胶辊或接触棒。橡胶辊适合微型瓦楞纸板,能降低楞尖接触弧;接触棒成本低且易维护。
- 施胶辊表面需喷砂、雕刻或镀铬,以均匀涂布淀粉黏合剂。糊机施胶辊速度应低于纸张传送速度约3%,确保黏合剂连续传送至楞尖。
2. **开机调整**
- 在上下胶盒中加入适量淀粉黏合剂,调整压力辊与涂胶辊间隙至略小于单面瓦楞纸板厚度,且两端间隙一致。
- 启动后观察涂胶辊与匀胶辊间隙,确保胶量均匀,避免黏合剂溢至热板或输送带。
3. **实时监控与调整**
- 监测预热辊和涂胶辊压力,防止塌楞现象。
- 通过横纵切机处检查纸板品质,如发现脱胶或褶皱,立即调整车速或预热参数。、
问题: 预热辊 和 涂胶辊压力 和 塌楞现象 有什么关系?
### **二、糊量与关键参数的关联**
1. **车速**
- **高速线(200-250m/min)**:需低糊化温度(53-57℃)和低粘度(14-22秒),以缩短黏合剂干燥时间,避免假粘。
- **低速线(100-160m/min)**:糊化温度可偏高(58-62℃),粘度范围18-30秒,确保黏合剂充分渗透。
- **车速与蒸汽压力**:车速提高时,蒸汽温度需同步提升(每提高10℃蒸汽温度,可补偿车速增加带来的热渗透减弱)。
2. **纸的材质与克重**
- **高克重原纸**:需高固含量黏合剂(糊机24%-26%,单面机20%-22%),以增强粘合强度。
- **材质差异**:单面机因直接硬性接触,糊化温度可偏高;糊机面纸因软性接触,糊化温度需降低;中隔纸因热辐射传导差,糊化温度更低。
3. **固含量**
- 固含量(水粉比)直接影响黏合剂干燥速度和粘合强度。高车速产线需高固含量黏合剂,避免粘合性下降。
- 糊机固含量通常高于单面机,以补偿上胶到热板距离长导致的黏合剂流失。
4. **粘度**
- 粘度衡量黏合剂转移和渗透性能。高速线需低粘度(14-22秒),确保快速转移;低速线可高粘度(18-30秒),增强渗透。
- 单面机因上胶到粘合距离短,粘度应偏低(14-18秒);双面机因距离长,粘度需偏高(18-22秒)。
### **三、操作优化建议**
1. **动态调整糊化温度**
- 根据车速和材质实时调整糊化温度。例如,高速线在夏季可适当降低糊化温度至53℃,冬季提高至57℃。
2. **分层控制固含量**
- 双面机贴合时,上层胶水固含量应高于下层,以补偿温度衰减。例如,上层固含量26%,下层24%。
3. **粘度稳定性管理**
- 定期检测黏合剂粘度,避免因生产循环导致粘度波动。高速线粘度波动应控制在±2秒内。
4. **车速与品质平衡**
- 加速时以5-10m/min为档,每档加速后检查底纸状态。若出现褶皱或脱胶,立即减速并调整预热包角或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