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中国神舟十九号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在完成为期六个月的天宫空间站任务后,已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蔡旭哲、宋凌东和王浩泽于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1时08分(协调世界时4月29日17时08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风着陆场着陆,该着陆场靠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团队在着陆后迅速抵达返回舱,航天员在一小时内出舱。此次安全着陆标志着为期183天的任务圆满结束,所有航天员均报告身体状况良好。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报道,首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宋凌东表示:“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自豪、幸福和充满期待。我们将所有研究人员的奉献和辛勤工作转化为科研成果,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宋凌东还表示,能够在太空中为国家服务是一种荣幸,并期待与日夜思念的家人团聚。
任务指令长蔡旭哲表示:“在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视着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蔡旭哲目前已在两次任务中累计在太空停留约365天,在中国航天员中仅次于叶光富。神舟十九号任务期间,蔡旭哲还进行了三次舱外活动(太空行走),这意味着他总共完成了五次太空行走,创下了中国纪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EO)消息,搭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4月29日下午4时(协调世界时4月29日8时)与天宫空间站分离。分离和随后的着陆原计划提前约一天进行,但由于东风着陆场天气不佳,两项任务均被推迟。
神舟十九号于10月29日搭乘长征二号F火箭从酒泉发射升空,并于6.5小时后抵达天宫空间站,受到即将返回的神舟十八号乘组的欢迎。在完成六个月的天宫空间站任务后,神舟十九号乘组于4月28日将空间站控制权移交给4月24日抵达的神舟二十号乘组,交接仪式包括象征性的钥匙传递。
神舟十九号任务是中国第14次载人航天任务。乘组进行了三次舱外活动,包括2024年12月的一次太空行走,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乘组还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和项目,包括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如在亚磁设施中研究果蝇。
中国于1992年批准了空间站计划,开启了载人航天能力和小型试验空间实验室的研发工作。中国于2021年开始建造由三个模块组成的T字形天宫空间站,首先发射了天和核心舱,并于2022年增加了两个科学实验舱。中国计划在未来至少十年内保持空间站的持续载人状态。
中国正计划在未来几年扩展天宫空间站。第一步将是向轨道空间站发送一个具有六个对接端口的多功能扩展模块。这一扩展可能为国际、旅游和商业访问提供更多可能性,而不会干扰核心运营。首位前往天宫空间站的国际航天员预计将来自巴基斯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SUPARCO)于2月签署了关于培训和飞行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