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的可能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现在出现的元宇宙、AR、VR等概念,则也是这类探索的体现之一。那么我们要怎么定义好一款AR产品?一款AR产品,又可以应用于哪些场景?本文作者就进行了解读,不妨来看一下。
一、为什么需要AR产品?
乔布斯的iPhone开启了智能机时代,随着手机产业链成熟,智能手机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差异化创新的实现路径亦越长、成本亦越高、创新空间亦越小。
智能手机终端,本质属于可移动智能手持设备,这一属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完成非常多的关键革新,在整机轻薄化、高清影像、极速快充、小屏大用折叠屏、系统OS、网络连接等方面,头部手机厂商的产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A家有的,B家同样的不会少。智能手机已经步入到一个产品终局阶段,5G时代(大带宽、高速率、广连接)也并没有逆改手机存量市场这一基本盘。
作为一个手持设备,优势和劣势都在手持上,先说劣势:手持设备,意味着“重量和尺寸”有严格的限制,这就导致以下:
- 屏幕可显示面积是有限的;
- 绝大部分交互都需要在有限面积的触控屏幕里完成;
- 长时间持有使用设备不便,会手累、脖子累、眼睛累。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