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医疗经验
13年实习时无意识的进入了某家做HIS的医疗公司,一个不注意在这个行业已经呆了12个年头了。太多的个性化,太多的交付不顺利,产品内部也因为开发人员的经验、技术问题一堆堆的坑。年轻的心,总是期待着最好的结局,日夜兼程的修行技术,基于spring的各类框架、设计模式、互联网方案翻阅一轮又一轮,希望能彻底改变产品的现状,也变相的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干劲十足是年轻的资本,经验短缺是成长的阵痛,当技术无法在阻碍我们成功时,发现业务偏科也会让事情功败垂成。为了补足短板,特意申请参与现场交付,在现场做为一名资深技术人员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一阵阵的绝望。当时交付的是医院数据产品,对业务的陌生导致在使用医院数据时无法精准定位数据来源、颗粒度,不停的碰壁尝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看到了黎明发现90%的功能对现场来说并不实用,现场给出的一系列改造方案与平台理念严重冲突。但庆幸的是这波体验让我的架构在也无懈可击,最终发布出了一系列数据建设方案,彻底解决了医院数据类产品推进难题。方案详情可参考基于java的ETL数据平台系列方案-优快云博客
成功很多时候都是触类旁通的,当你站在高点俯视时万般皆下品。繁杂的医院数据被我用简易、高效、深覆盖的的方式解决后,业务系统的改造遍轻省了很多。总结就是当技术与业务深度互溶时,没有什么是尝试三轮成功不了的。
行业产品
(一)研发阶段
医疗企业内部普遍变现为眼高手低,大家都想做出一套划时代的产品,在某个领域引领潮流。却忽视了这是toB且个性化突出的领域,这个领域里科室想要个优势病种的统计都困难重重,区里想打穿患者的就诊轨迹都碰的头破血流,它不是技术问题,是鞋与脚的不匹配。在满足通用需求的前提下易操作就是好产品,如果好看那更棒了,如果对客户的需求响应及时基本就是神品。清晰的认识这个行业,在下手设计产品、开发产品时虚怀若谷才能让产品走的远一些。
借用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技术,医疗内部也细分了售前、实施、产品、研发,技术上也采用了微服务、前后端分离,互联网对实体的冲击从未中断,实际交付时由于模块过细、角色太多导致信息层层传递时耗时长、失真度高,研发对业务的了解有限又无法隔离个性化与产品特性,在加上人员流动整体表现出了这公司产品很烂的市场错觉。
(二)交付阶段
能真正把控项目进度、了解公司产品的项目经理在公司内如同熊猫般的存在,如果他在技术水平也不错堪称神一样的存在,这样的角色出现在项目现场客户会非常舒服,项目交付也显得非常专业,遗憾的是90%的现场都是一个稍微有经验的带着一堆没经验的在探索。
行业特点
医疗个性化突出、业务复杂,各个项目极度消耗现场维护人员,这也使得这个行业收拢了很多码农,以前曾坚信的认为医疗的个性化不除,医疗的天就塌不了,疫情结束后发现自己天真了,非常类似马云与俞敏洪关于教育的看法。打败医疗的仅仅是政府财政没钱了,医疗高度依赖财政拨款,医疗软件除HIS与财务管理软件外其他并非必需品,这也使得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时医疗软件是最值得推掉的投入。医院没了预算,企业自然拿不到项目,拿不到钱,裁员、倒闭可怕的一幕犹豫霹雳没给这个行业的老人一点点的反应时间。
怎么办
讲好医疗的产品故事就像读一本数,读的遍数多了你才能概括要义,才能很快找到对应章节,才能有感而发。产品的实用性需要相关公司架构层多一些行业认知、及时优化版本。交付的专业性一方面需要公司加强相关培训,一方面甲方也需要能拿出专业的配合人员双向努力。每个甲方都配一名资深程序员不现实,可以借助专业的小公司实现社会信息科的机能。
公司的目的是快速交付项目而不是守护医院的发展,医院的发展还需要长期坚持的人,任意一医院业务系统或者数据平台如果一个专业研发能经营一年以上,他几乎能快速处理各类问题。系统个性化维护、数据资产价值的体现大抵需要这样的人才(理念认同可留言)。
行业未来
未来的医疗大概率是不会在重回巅峰了,黑暗中的洗牌已经开始,笑到最后的会是最终的赢家。活下去就尽量靠拢三大主线一个领域。HIS、HRP、集成平台的维护机会依然在。AI在局部层面对医疗的贡献可圈可点比如病例、影像、体检报告的辅助生成,处方、病案、病例的质控,AI随访等。
降本不降质是将是未来持续的话题,谁能用低成本高质量交付就有希望在复杂的环境下撑下去。另外就是异军突起,像360杀毒,它免费了其他品牌就死掉了,医疗领域完全有可能借助外部资源实现互利共赢,比如开放患者信息给保险公司、承担健康管理中治疗环节与相关领域达成闭环合作等。足够标准化也将实现区域内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现存的难交付类产品、高价产品可能需要一轮深度改革。乱世出英雄,市场机会也在变革中孕育,风波平息后,留下的都将是英雄。
85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