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介绍
三高表现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他们是很多疾病的病因,老年人是最大的受害群体。社会的防腐蔬菜、外卖、添加剂食品、生活压力多重干扰下,健康问题确实难以保障。慢性病不同于感冒发烧,它发病于无形,潜移默化中成长,突然爆发的时候又难以根治。
慢病研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社会课题,基于老高糖肾的康复研究涵盖了软硬件、饮食、用药等,很多社会资源都在往这儿倾斜。但大家挑肥拣瘦,更注重通用性与自身效益性,广度有深度不够。慢病的筛查属体检机构规模最大,社康/卫生院体检次之,慢病的治疗则应体现在三级转诊、社区康复层面,社会资源可以在政府监管下有序进入。
所谓慢病性,就是整个发病周期非常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应对,越早介绍效果越好。假设有这么一个社会性服务存在,当患者第一次体检异常时就收到了提醒信息/电话,配置了随时可以沟通的医生团队,针对患者病情定制了科学的康复方案。患者及家属会不会很省心?提供服务的机构也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实现了双赢。
经营路线
(一)社区医院/社康
社康承担着老人年体检、家庭医生等社会职责,他们是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底层医疗单位,筛查量大、政策支持,很多基础性疾病都有他们率先发现。日常年度体检、基础药物治疗、上门性服务、宣传类服务完全可以有社康承担。社康自身医疗条件有限也是事实,对于中度以上患者需要三级公立医院资源的介入。
(二)公立三级医院
头部医院技术精湛,患者流量饱和,适合重度患者挂号问诊。成长中的三级医院,体量小,社会信任度低、业务量未及预期,非常适合参与慢病防治实现专科经营。
慢病患者来源对医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社区转诊,二是体检科推送,三是影像筛查,四是非专科或急诊就诊患者。实现思路也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疾病病因病情,制定诊疗规则,分配最适合的科室负责。
比如心脑血管疾病,一旦血脂异常,轻症患者提醒自我调节生活习惯每年检查一次血脂即可;中度以上患者结合并发症情况,指定专科负责,并详细告知相关疾病病理、病因、后果,给出科室联系方式,定期随访,制定科学康复方案。患者得到了专业保障,科室充分粘合了患者。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容易随时间血脂杂质附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病肾脏病、冠状动脉、脑梗等疾病。我们曾在某三甲医院统计过,2年内血脂异常患者6万多人,中度以上12000多人,单提醒患者年度复查血脂的门诊就诊收入一年达500多万。相关科室门诊量明显增加。
慢性肾脏病是典型的肾病科专科疾病,符合慢性肾脏病特征的患者,如果及时得到肾病科专科指导,及时分期诊疗,病情就不至于放任恶化。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肾病患者未专科就诊,9成患者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定期检查更谈不上,这也直接导致慢性肾脏病人群高达1.5亿。肾病专科建设人群基础大、复查频次高,无论从患者需求还是科室发展考虑都非常需要。
问答专区
(一)初期患者病症不明显时是否不愿配合
患者身处疾病盲区,生活压力等很多因素会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一定程度的无视。通知100人,有80%没来,恰恰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比如宣教、降费、上门等。
(二)信息化投入太高科室难以负担
医疗改革的背景下,科室营收困难,绩效难以达成平衡是普遍现象,所以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自救是一条不错的选择。信息化可以实现规则性的复诊规划、提醒通知、宣教、随访,可以在不增加科室人手及医生工作量的前提下实现专科经营,科室病情交错、需求个性化突出,建设费用能控制在20万左右,维护费用能控制在2万,是多数科室可以承受的。
(三)有哪些困难
全院各个科室协调并非易事,需要院级领导重视,全院努力。
(四)是否存在恶意消费患者行为
随着AI的普及,治疗方案、检查费用、临床路径都是唾手可查。医院花费那么大精力、成本投入这么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如果不能秉持公心也会得不偿失。另外牵头医院尽可能是区域局部公立三级医院或卫生局,引入监管机制。
(五)简单总结
针对覆盖人群大、危害严重、持续周期长的慢性疾病,政府应联动社康、医院、卫生局资源,通过筛查、防治、诊疗一体化策略,为居民健康护航,减轻慢性病对社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