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书宣布大规模裁员后,一时间舆论四起,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字节跳动在ToB领域的战略。这家在C端几乎战无不胜的公司,为什么在B端折戟沉沙?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飞书与它的两个最强竞品——钉钉和企业微信(企微)放在同一个维度下做系统性比较。
东哥体验过飞书的产品,从产品力和产品体验甚至产品调性上,可以说极其优秀,尤其是对比钉钉而言。
但飞书不懂中国客户,尤其是不懂中国老板。在To B的市场,水还是很深的。决策的核心从来不是用户体验,而是用户价值和价值的取舍。
东哥做To B的逻辑本质上就是一句话:“很简单,谁是为产品买单的人,就要提供足够显性的价值给到他!哪怕,为此牺牲掉他团队其他人的利益”。遵循这个逻辑,你就知道钉钉的有些功能,为什么老板喜欢的不得了,而打工人却恨之入骨了。
一、C端打法为何难以复制到B端?
飞书背靠的是一个极为擅长To C市场的超级IP:字节跳动。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再到电商和海外TikTok,字节跳动凭借产品驱动+数据算法在C端一路高歌猛进。
但B端不同。企业购买办公工具不像用户下载App那样随手即来,企业采购决策链条长、风险意识强、对供应商的稳定性、长期服务能力、定制化支持都有极高要求。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和付费者是两个不同角色。
飞书在“用户体验”层面确实领先,文档、日历、项目管理等功能高度集成且简洁优雅,但这些并不是决策者最在意的价值点。
二、钉钉的东方管理哲学
钉钉的定位极其清晰:帮助管理者强化组织控制力。它更符合中国本土企业和政府机关对“组织纪律性”的需求。从打卡、审批、工作汇报,到严密的权限体系,钉钉从底层逻辑就是围绕管理者构建。
背靠阿里,钉钉还具备极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全链路电商生态连接能力,使其在制造业、教育、医疗等行业渗透极深。疫情期间,钉钉快速响应上线“在线教育”“健康打卡”等功能,赢得大量机构信任。
三、企微的流量优势与CRM能力
企业微信则是一种“软切入”。其最大优势是无缝打通微信,让销售团队可以“官方名义”触达客户。大量销售型企业采用企微,是看中了它既能做内部管理,又能承接私域流量、沉淀客户资产的能力。
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作为辅助产品,为企业微信补齐了协作办公的短板。相比飞书的“全部自己来”,腾讯更多的是构建一个平台型生态,降低人效成本。
四、飞书的问题:人效过低+战略模糊
飞书的团队人数高达6000+,远超钉钉与企微(分别约2000人左右),但市场份额却迟迟打不开。这暴露出其产研和客户体系的极大低效。飞书不仅生态不够开放,大量本可由第三方完成的开发被内部分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更严重的是,客户方对飞书的信任感不足。裁员、战略摇摆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这家公司可能随时转向或退出。企业决策人无法接受这种“不确定性”。
五、结语:飞书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战略走错了路
从产品力来说,飞书的确是To B市场的一股清流;但从战略落地来看,它试图用C端那套“快速试错、用人堆砸”的方法攻坚B端市场,本质上犯了“市场误判”的错误。钉钉和企微虽然产品上略显传统,但却更懂B端用户的本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