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深度体验了Cursor,Trae,两个方向:
一是,让其开发产品:快速做了几个产品原型之后(尤其是上传网站界面效果图片,虽然不能1:1还原,但也接近80%了,再加上良好的交互改进的提示词,比如增加Restful api,某个按钮的事件、倒计时功能,等等。我又接入如支付宝网站支付(让其阅读官方文档),在没有学过任何专业提示词的前提下,花了我大概3天就完成了一个可以跑起来的简单的含前后端,且接入了在线支付的商业应用)。
二是,优化我现有应用:比如我的小增长批量转账系统、电商评价晒单红包工具,将部分页面的源码丢给Cursor,让其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如页面排版优化(Vue页面),或在后端增加一些接口(保持原有风格),60%情况下是可以直接用的,30%情况下是你要做小调整,5%是需要你做大改,最后5%是完全不能用(当然,也可能跟我的提示词有关)。
所有上述的一切,让我对AI在编程领域有了更加直观且清醒的认识。
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大多数程序员的时代也结束了,那些刚入行的普通程序员,如何面对找工作的压力?如何面对你证明比AI更有效率?
有就业问题,有社会问题,有技术的革新,都在同时发生,且快速发生。
当大家还在为AI的智能程度惊叹时,一场更深层次的思考悄然发生。我们真的走在正确的技术演化路径上吗?从厨师到司机,再到程序员,当“被取代”成为技术的默认目标,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点错了科技树”?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市场环境下。
一、AI的发展方向,正在偏离“以人为本”?
从最初的“机器辅助”到如今的“完全取代”,AI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但也越来越“冷”。
①取代厨师:预制菜标准化、成本低,但也让真正的烹饪技艺走向边缘,餐饮变得没有灵魂。
②取代司机:无人驾驶看似解放了生产力,实则让无数依赖开车谋生的人无路可退。
③取代程序员:自动化编程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连代码的生产都交给AI,那写代码的人呢?
科技本该赋能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现在的路线,越来越像是为了成本、效率,而不是为了“人”。
二、技术红利真的让普通人受益了吗?
科技企业在财报上欢欣鼓舞,可落到普通人头上,日子却变得越来越难。
①打工人的退路越来越少:35+的程序员被边缘化,跳槽越来越难,创业风险更大,转行极不容易。
②外卖与网约车的“假自由”:很多人转战平台经济,但发现这其实是另一个形式的压榨。算法催单、价格内卷、身体透支,毫无保障。
③生活成本高居不下,收入却不匹配:房价高、结婚难、生育意愿低,内需在不断萎缩。
这不是简单的“适者生存”,这是系统性“逼人出局”。
三、效率提升≠社会进步,消费能力才是根本
很多科技项目的“成就”,看起来是生产效率提高了,流程优化了,算法更强了。
但问题是——这些产品和服务,**谁来买单?**
如果普通人连基本生活都要精打细算,谁还有余力买高端产品?
如果“被取代者”越来越多,消费能力不断下降,所谓的“内循环”就只是纸上谈兵。
如果没有人享受技术带来的成果,那这些“效率提升”到底服务于谁?
科技不该成为贫富差距扩大的帮凶。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必须确保社会整体的消费力不崩塌。
四、如何重构“人类友好型”的科技路线?
东哥以上的三个点,并不是全盘否定科技发展,而是希望科技回归其初衷:
科技应是人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的主人;
AI应助力人类创造力,而非让创作者失业;
自动化应解决枯燥重复的任务,而不是剥夺就业机会;
所有的一切,本应都是要让人活的更轻松才对。
未来的技术进步,应该把重点放在**提升人的能力、降低社会成本、增强幸福感**,而非只盯着效率和利润。
科技,始终要有向善的力量!
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AI也是一样。
本文是东哥给优快云写的专栏文章,严禁除优快云外的任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