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29 岁从酒吧老板转业,成为了一名作家。
当《巴黎评论》采访时,村上给出了自己的作息规律:
一旦进入写作状态,我早晨四点起床,写五六个小时。下午我跑步,跑10公里。或者游泳,游上1500米,或者两项都做。然后我看会儿书,听听音乐。晚上我九点上床睡觉。天天如此,没有变化。这种循环往复本身变得很重要,成了一种催眠术。我这样催眠,使大脑进入更深一层。但要把这个程序保持六个月到一年,身心都需要很强大的力量。从那个角度来看,写长篇小说如同一种生存的训练。身体的韧力和艺术的敏感性一样必要。
《巴黎评论I》
《巴黎评论》1-3 套我都买齐了,并且陆陆续续都看完。其中《巴黎评论 II》我是站在言几又,利用每天午饭后的时间,读完的。我喜欢寻找采访中各个文豪自己的风格,他们的自我评论其实比外面的花边新闻呢更耐看。像村上、博尔赫斯、赫胥黎等大作家,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高手。
说他们是高手,却绝对不是光会延长劳动时间的高手。
我知道,有的公司福利很好,给员工配备了功能饮料、咖啡,各类小吃。有的免费,有的象征性收取费用。有的健康一些,而有些不那么绿色。比起提供的灌装咖啡饮料,作为咖啡控,我还是喜欢楼下的星巴克,虽然也不怎么健康。
这些方便食品的存在,我觉得就是让我们提高效率。
我爸妈那个年代,80 年代,757.
早上 7 点要上工了,打卡签到。下午 5 点下班,一周干 7 天,共计 70 个小时。如果记得没错,吴恩达在招工的时候,也贴出来一周工作 70 个小时的要求。吴老师那据说人流不断,即使如此还有很多人挤不进去。而我爸妈,一周工作 70 个小时之后,还没等我小学毕业,他们的工厂就都倒闭了。活下去得自寻门路。
接下来我爸妈做过的工作有:粮油店、馄饨店、油条店、种田卖蔬菜、服装厂临时工、建筑工地临时工、社办厂、供销公司销售代表等等。时间长的,早上 6点,晚上 11 点下班,天天在外面,过年还要去蹲点要债。就为一口饭吃。
冯春培,比冯大辉还资格老的 DBA. 阿里最早的 Oracle DBA 一把手。
这位老前辈大伙儿猜猜为什么能做到阿里的 Oracle DBA 一把手。我记得他的故事很励志,公司“吃不饱”。这不是说阿里不管饭,虐待员工。而是冯老下班后,觉得无所事事,就干脆跑到 Itpub( 做 Oracle 的同学一定知道这是早期有名的 Oracle 论坛)把所有 Oracle 相关的问题都回答了一遍。碰到不懂的,就去 Ask Tom 上去查,各种 Oracle 的 metalink 翻个遍,也要把 itpub 上的题目搞清楚。
我记得没错的话,他在 2006 年就开上宝马了吧。
还有一哥们,安全界贼牛的大佬,云舒。
云舒当年也红极一时。负责的阿里安全项目,保护着我们支付宝中每一个子儿。所谓“最怕年少得志自轻狂”,云舒的晒富形象早已深入我辈。比如“悬赏 10 万找 Bug”," 2 辆保时捷送媳妇儿“,“ 2 栋环湖别墅”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云舒在上海的那段日子,是他真正成长的日子。
“睡地板,在公司打地铺,刷牙洗脸...” 回忆起这些日子,云舒却说这是宝。阿里是帮他变现的好地方。没有前期磨炼,便没有阿里的位子。
公司的规章制度,其实没那么重要。硬性 996,你觉得耽误你成长了,离开就是了,亦或你习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受不了约束,而公司只想要年轻人卖力,那也乘早走人呗。但你真的考虑清楚自己的未来了么,是选择去远方看看,还是随遇而安?
这不都在自己的手里吗?谁给了资本家 996 的勇气,是那些愿意用时长、廉价的时长来换取一份机械而没有创意的工作的庸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