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后,机器在诸多领域取代了人力,社会生产力大幅上升。但机器超越了人类四肢的力量,却仍难以企及人类大脑的智慧。但在二战中,对密码破译、导弹弹道计算和原子弹研发的需求促使了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此之后,1948年诺伯特·维纳提出了控制论,克劳德·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它们为接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2年,手冢治虫开始连载《铁臂阿童木》漫画,人们已经开始畅想一个充满着人造智能机器人的未来世界。
1956年,在达斯茅斯会议上,约翰·麦卡锡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这里的“行为”应理解为决策行为而非肢体动作)。后来一般教材将人工智能的领域定义为:智能主体(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与设计。人工智能涉及范围极广,目前没有统一的原理或范式指导其研究,而实现“强人工智能”是它的长远目标。强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具备或超越人类同等智慧,能表现正常人类所具有的所有智能行为;相对的,弱人工智能,只能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