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业余哲学家以及专业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就是其对于康德、黑格尔作品的理解认知程度。一段时间以来,对哲学都十分感兴趣,但是苦于对《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等著作无论怎样尝试去做个人的解读,都不甚了解,而有幸看到邓晓芒老师的这一解读著作,希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能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一个入门级的理解。
本篇博客实为对邓老师这一句读著作的绪论部分的笔记与摘录。
句读绪论
邓老师谈到的关于中国人理解西方哲学较难的这一问题的描述可以归结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区别:
如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对较难。邓老师在此处将其归结为思维不一样。中国传统哲学大部分都是采取的一种谨言金句的形式, 如《庄子》,我们将其抄录数遍就基本可以明白其思想表达的基本意图;但是对于西方哲学著作,这一套就行不通了:除了诸如《蒙田随笔》、《培根谈人生》等可以采取上述形式,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根本上这一套就不能理解了。
另外,邓老师浅谈了以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以及《哲学百科全书》中《精神现象学》部分的异同:
《精神现象学》被认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也就是其哲学体系的开端,但是在黑格尔后期的《哲学百科全书》中,组织的逻辑顺序从呈现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哲学百科全书》共分为三大卷,第一卷是《逻辑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小逻辑》,第二卷是《自然哲学》,第三卷是《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为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在主观精神里面又有三个环节,分别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在《哲学百科全书》中,《精神现象学》不再是开端,而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邓老师认为作者是向隐藏哲学体系思想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想要构建一套基于逻辑的哲学体系。但是这种设计是虚假的,因为哲学本身并不是从逻辑出发的,如果说是,那么这逻辑本身也来源于世俗的经验科学。因此其根本是从世俗经验出发的,也就是从《精神现象学》出发的。
《精神现象学》的读法
《精神现象学》被黑格尔称之为“意识的经验科学”。
其表征的是意识是一路从经历、体验、经验等过程得来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并不是意识的发生学,也不是心理学,而是地地道道的哲学。其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如何理解此处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历史是偶然的,逻辑是必然的。历史是可以倒退的,逻辑是不可倒退的。
逻辑要求的是我们不能够混淆事物的因果关系,按照逻辑演化的过程,必然是处于一往无前的上升阶段的;而历史本身由于掺杂了过多的人的主观性,因此可能会存在倒退,甚至是回到原点。
胡塞尔的现象和本质是一回事,现象中就有本质;康德的现象和本质是严重分裂的,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本质是不可知的;而黑个人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但是本质是可能通过现象了解的。
黑格尔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认识,是一种辩证关系,本质可以通过现象进行深入,从现象可以发现本质,但是其根本上是两回事,不能够将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
胡塞尔现象学就是把人类学、心理学等等都放进括号里(存而不论),超越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包括物理注意、人类学主义、心理主义。
黑格尔认为的主观精神包括三个环节: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
由此可见,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是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其既没有像人类学一样的如此自然客观性(人种学、民族学等),又没有心理学那样完全的主观心理,其是主观精神的客观结构。
《精神现象学》的阅读方法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将目光内向,也就是不要纠结与历史、事实,要进行自己的意识和精神层次的反思,读它的时候当成是读自己;再则是在上述基础之上由内向外;将其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普遍结构来读,不光是自己,还是他人。
同时也这是说明了这种内在的逻辑性,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是由于历史带有主观性的成分,因此我们要首先架构于自身意识与精神来进行综合分析。
《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当前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结构问题,黑格尔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 按照精神作为划分标准。精神现象学可以划分为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宗教与绝对认知)。
- 按照理性作为划分标准。其可以划分为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其中理性包括理性本身、作为精神的理性、作为宗教的理性、作为绝对认知的理性。其中由于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是理性的形成过程,则其可以认为是按照理性(主观精神)来划分的。
由于关于其两种划分产生的原因,学界仍有争议,或许只能找黑格尔吧。
《精神现象学》的目的
《精神现象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入逻辑学。
《精神现象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构建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纠正错误、不断地超越自身的过程,把这个过程中的方法展示出来。由于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属于逻辑学,因此逻辑学就是这样形成来的。因此可以说其是为了引入逻辑学。
关于这一点邓老师用了感性的确定性这一点尤为引人入胜。庄周晓梦迷蝴蝶,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呢?这里存在着感知的不确定性;笛卡尔提出我们对这一点值得怀疑,就算其未知真假,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怀疑本身是真的。而和戈尔则认为正是这种怀疑将确定性建立起来,然后将其推翻掉,又建立其直觉,又把它推翻掉,又建立起知性,又把它超越掉等等。
阅读《精神现象学》的态度
《精神现象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当真。由于存在着有意识的自欺。我们对任何一种提出来的观点都要采取怀疑第态度,也就是所说的姑妄听之的态度。
黑格尔不会说哪些是对的,对不对不在于观点,而在于把所有东西都建立起来又将其摧毁的这个过程本事,这就是绝对认知。绝对认知是一条怀疑之路,它一路都在怀疑,但它毕竟有一条路,只有这条路是对的。
因此读《精神现象学》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反复的打磨和激发,反复的折腾。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之后的内容将正式开始《精神现象学》的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