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杀死神医华佗?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华佗,据文献记载,是被曹操杀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死一个能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华佗为了得到官职要挟曹操,惹恼了曹操;一说是曹操怀疑华佗想要害死自己,为关羽报仇。

  主张要挟说的是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都主此说。《后汉书·方术列传》直言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称他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也在等待入仕的机遇。显然,范晔认为,华佗把给曹操治头疼病当作跟曹操要官的筹码。陈寿似乎也有这个意思,只是没有确凿言之,留了活扣。《三国志·魏书·方技列传》华佗传在列举华佗众多神医事迹之后,笔锋一转,“…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不再往明亮处说了。至于曹操说华佗“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也是可以作多种理解的,不一定就是为了索取官职。按照曹操善于变通的性格,为了活命,他应该不会吝啬到舍不得给华佗一官半职。

  提出报仇说的是罗贯中,他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提出了一种富有文学传奇色彩的解释:因为曹操怀疑华佗借口给他开颅医治,置自己于死地,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曹操为了修建新宫殿,去一座寺庙砍伐一株巨大的梨树。结果惹怒神树,落下头疼(头风)的疾病。遍求良医,均无法治愈。危急时刻,华歆推荐神医华佗给曹操诊治。华佗诊断之后,提出了如下治疗方案:“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也就是说,麻醉之后,做开颅手术。曹操一听,立即大怒,质问华佗:“汝要杀孤耶?”华佗说,比起给关云长刮骨疗疮,开颅手术不过是一个小手术。不提关云长则已,一提关云长,无异于火上浇油,曹操更加生气,断言道:“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当场就命令把华佗关进牢狱,进行审问。不久,华佗被害死于狱中。

  以上两种说法,我认为各有扞格不通之处。先看要挟说,《后汉书》本传记载,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很难想象,一个年近百岁的人,还会那么热衷于仕途,竟然把曹操的疾病作为索取官职的机会。一代名医,岂能如此不重视自己的医术名声名节?再看报仇说。医生要置曹操于死地,用利斧砍开曹操脑袋,哪里比得上在药里加一点儿东西(比如毒药)来得轻巧方便,神不知鬼不觉?

  相比之下,我认为另一种说法较为靠谱一些。这种说法,可以称之为绳之以法说。按照汉律,华佗犯了两条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就是说,曹操是按照当时法律,处死华佗的。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等诗句看,曹操无疑是一个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人;为了做事,他需要令行禁止,对敢于违背他意志的人,他当然是不会手软的。这在逻辑上比较容易说得通。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杀死华佗应该是曹操晚年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曹操未必还那么在意令行禁止。

  从《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看,我认为,曹操之所以下决心杀死华佗,除了“怒其不敬”之外,还有“觉其无用”一点。

  曹操得病,让华佗专门给他治疗。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并且借口家里有事,告假回家。回家之后,又谎称妻子有病,几次要求延期,赖在家里不走。最终惹恼曹操,招致杀身大祸。许多人不相信华佗的话,认定他那是托词。我认为,这是过分相信华佗头上的“神医”高帽所致,真以为华佗没有治不了的病。他们忘了,世上历来都有无法治愈的疾病。所谓神医,不过是医术相对高明一些而已,谁也无法包治百病。况且,头疼疾病,病因复杂,多属疑难杂症。就是今天,现代医学也每每束手无策。我的熟人里就颇有几位,多年来四出求医,尚不能摆脱头痛苦楚的。

  如实相告无法治愈,告假回家,借口妻子生病,迟迟不归,当然足以使曹操怒从心头起;但是,让曹操恶向胆边生,终于下令杀死华佗的,还是:曹操认定,华佗已经没有利用价值。

  华佗借口妻子生病,不肯返回,替曹操治病。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去,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去,华佗还是不肯应命。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省亲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并押送他回去。于是,华佗就被收押于许地(今天河南许昌)监狱。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说:“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曹操的回答是:“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显然,曹操认为,像华佗这样的人有的是,不足珍贵。华佗被杀害之后,曹操的疾病还是没找到能够治愈的人。这个时候,曹操又认为,华佗原本是有能力给他治愈的,他之所以不给自己治愈,是为了自重身价。他有些自我安慰地说,即使自己不杀死华佗,华佗也是不会替他根治疾病的。等到后来曹操的儿子仓舒病重,无人能治的时候,曹操这才感叹道:“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彊死也。”曹操之所以后悔杀死华佗,是儿子的猝死让他认识到,华佗还是有用的。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掌握着天下生大权的人,如果有人胆敢对他稍有不恭,同时又被他认定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他是一定会开杀戒的。华佗的命运,就是历代儒生或曰知识分子的命运。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think>好的,我需要处理用户关于统计《新三国演义》前30集中曹操和刘备共同出场次数的问题。首先,用户的需求明确,但具体如何操作可能需要详细步骤。用户可能没有相关的数据集,所以需要指导他们如何收集数据。 首先,确定数据来源。用户可能需要观看电视剧或者获取剧本。如果剧本存在,处理起来会更方便,但假设用户需要自己观看,那么需要记录每集的时间和场景。可能需要推荐一些工具,比如Excel或笔记软件,来记录出现的时间点和场景。 接下来是定义共同出场的标准。用户需要明确什么是共同出场:是否需要在同一场景中同时出现,还是只要在同一集不同场景出现就算?这点需要澄清,可能影响统计结果。例如,如果两人在同一集的不同场景出现,是否算共同出场?用户可能需要根据研究目的来决定,但通常共同出场指的是同一场景内的互动。 然后是数据处理部分。如果使用剧本文本分析,可能需要用Python读取文本文件,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角色名字,并统计他们在同一场景中的共现次数。需要编写代码示例,比如读取每集文本,分割场景,检查是否有两个角色同时出现。可能需要用到字符串处理和条件判断。 另外,如果用户没有编程经验,可以推荐手动记录的方法,比如逐集观看并记录。这虽然费时,但可行。同时,可以提到自动化工具,比如视频分析软件,但这类工具可能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于中文电视剧的角色识别可能有限。 还需要考虑剧集的分割,前30集可能需要分别处理每集的数据。如果使用Python脚本,可以遍历每集的文本文件,统计每个场景中是否同时包含曹操和刘备。代码示例需要清晰,展示如何打开文件、按场景分割、检查角色存在性,并累加次数。 最后,验证方法的准确性。比如,手动检查几集,确保脚本的统计结果正确。同时,处理可能的边缘情况,例如角色名字的不同称呼(如“玄德”指刘备),可能需要扩展关键词列表。 用户可能还需要知道如何处理视频资源,比如提取字幕或使用OCR技术识别字幕,但这可能比较复杂。因此,建议优先使用剧本或字幕文件,如果有的话。 总结步骤:获取数据源,定义共同出场标准,选择统计方法(手动或编程),处理数据,验证结果。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避免使用步骤词汇,同时提供代码示例和公式(如果有计算模型的话)。 相关问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后续需求,比如扩展其他角色、不同剧集范围、提高准确性方法,或者如何可视化结果等。</think>根据《新三国演义》的剧情特点和实际可操作性,统计曹操与刘备在前30集的共同出场次数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文本分析法(剧本/字幕)** ```python # 读取剧本文件示例代码 import re def count_co_occurrence(episodes, char1, char2): count = 0 for ep in range(1, 31 if episodes>30 else episodes): with open(f"sanguo_ep{ep}.txt", "r") as f: scenes = f.read().split("\n\n") # 按空行分割场景 for scene in scenes: if re.search(char1, scene) and re.search(char2, scene): count +=1 return count # 调用示例 print(count_co_occurrence(30, "曹操", "刘备")) ``` **视频观察法** 1. 制定观察记录表,包含字段:剧集编号、时间戳、场景概要、出场角色 2. 采用双屏操作:左屏播放视频,右屏记录数据 3. 使用视频剪辑软件的标记功能(如Premiere Pro的标记快捷键*M*) **共同出场判定标准** - 基础标准:同一镜头框内同时出现(含远景镜头) - 进阶标准:存在直接对话或剧情互动 - 时间阈值公式:$t_{min} \geq 3s$(连续同框时间达3秒以上) **数据验证方法** 采用交叉验证机制: $$ 最终次数 = \frac{\sum_{i=1}^n V_i + T_i}{2} $$ 其中$V_i$表示第i集视频观测值,$T_i$表示剧本分析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