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火的专业,正在沦为新“天坑”?

一、从“风口”到“天坑”?人工智能专业舆论两极反转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在科技浪潮中迅速崛起,与之相关的专业也备受关注。曾几何时,人工智能专业被视为离年薪百万最近的专业之一,吸引了众多学子投身其中。然而,时过境迁,舆论的风向悄然转变。如今,人工智能专业似乎已不再是那个令人向往的“风口”,而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的“天坑”。如今,人工智能专业似乎已不再是那个令人向往的“风口”,而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的“天坑”。网络上,“本科读人工智能不如读计算机和数学,慎选!”的言论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直言“人工智能专业是新晋天坑,清北以下别沾边”。

在某些知识平台上,关于此类话题的讨论也是非常多,有的浏览量甚至过了200多万,大家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未来都有很多迷茫。为何一个看似前景无限的专业会陷入争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客观且深度的剖析一下大家都关心的这个问题。

▲ 截图来源于知乎,如侵删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并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工学下的电子信息类。但在中国,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比想象中要早得多。在ChatGPT引起全球关注之前,国内已经开始了智能机器人、虹膜识别、专家系统等多方面的研究,并从研究生到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

自2018年首批3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以来,该专业迅速在国内高校中普及。2019年,增设至179所,2020年再增130所。至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38所高校备案名单,使得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总数超过500所,其中不乏非“双一流”及专科类院校。此外,职业院校也紧跟步伐,2020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自2021年起执行),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则自2020年起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补执行。据统计,全国已有618所高职高专院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服务)专业,占全国1547所高职院校的近40%。

自2021年至2024年,在“十四五”规划的深度指引下,全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开始迎来大发展,该专业在数量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备案专业点从387个跃升至624个,更是连续四年稳居新增备案专业TOP20榜单之列。

数据来源: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唯众。

当一些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还在为"谁来教课""教什么内容"等基础问题困扰时,部分头部专科院校已在产教融合与产业落地领域展开深度探索。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为海洋智能电子信息专业群的核心支撑,获得"十四五"专项资源倾斜,计划五年内打造成区域特色专业。

据2024年教育部备案数据显示,全国已有618所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0%。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路径可分为三类:

(1)独立建制突破型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率先成立省内首个独立人工智能学院,经历五年探索形成"服务智能制造"专业定位。其构建的"底层共享+中层核心+顶层实战"课程体系,通过与美的、格力等企业合作订单班,实现毕业生30%进入龙头企业实习就业。

(2)校企共建特色型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建专业,聚焦AIGC与大模型训练方向,开发包含"内容生成伦理与法律""AI界面优化实训"等特色课程,实施"双证书+顶岗实践"培养模式,毕业生可获工信部AIGC职业技能认证。

(3)产业融合升级型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构建"实习6K-8K/转正1-2万"的薪酬体系,通过开发"计算机视觉应用""智能语音处理"等模块化课程,对接智慧海洋装备、港口自动化等产业需求,形成"海洋智能+AI"特色培养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约15%经历专业调整,如广州南洋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曾因"教材匮乏、学生接受度低"等问题停招两年。但经过课程体系重构,现成功转型为"AI+智慧制造"培养方向。这些发展轨迹印证:高职人工智能教育正从初期的模仿本科教学,转向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新阶段。

三、专科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的学习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高度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兼具数学建模能力、算法理解力、工程实践能力与跨学科知识储备。然而职业院校学制短、生源数理基础薄弱,既要追赶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又要覆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兴领域,导致课程体系呈现"泛而不精"的拼盘式结构。Datawhale调研显示,超60%学生反映"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却缺乏深度"。

除此之外,教学案例严重滞后技术发展,部分院校仍在讲授已淘汰的TF1.x框架,而行业早完成向PyTorch的迁移。校企合作多流于表面,企业捐赠的"AI实训室"设备闲置率达47%,真实产业项目渗透率不足12%。这导致毕业生呈现"三低特征":代码工程化能力低于计算机专业、算法理解深度弱于数学专业、业务适配性差于行业培训班学员。

教师考核重论文轻教学,致使"课程PPT五年未更新"成常态;学生学习困于"应试型实验报告",某校NLP课程仍以手写BP算法为考核重点。这种与真实研发场景脱节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简历呈现"学得广、懂得浅"的尴尬局面,就业市场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岗"的供需错配。

四、专科院校聚焦应用型赛道,打造差异化就业竞争力

从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养角度看,AI产业应用包含数据、算法、算力以及应用场景4个要素。其中,算力、算法产业就业门槛高,这不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相比之下,AI数据服务、AI场景应用开发更适合高职毕业生。

在高等职业院校(高职)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名称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本科教育侧重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进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能力,从而胜任相关领域的工作。

课程设置方面,学生将学习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数据集处理》、《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感知与理解》、《自然语言处理》、Python Web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部署与运维》以及《智能产品营销与服务》等科目。这些课程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学生不仅能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还能实际应用于开发、部署及维护工作中。

毕业后,学生将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主要的职业路径集中在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和技术支持等岗位群。具体工作内容可能涉及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的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产品推广销售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通过这种方式,专科院校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赛道上发挥专长,避免与本科生直接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

五、继续探索,应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来临

2025 年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 "AI+" 产业人才缺口达 412 万,其中 83% 为技能型岗位。在青岛某智能工厂,懂 "AI 质检系统 + 机械臂运维" 的复合型技工月薪突破 1.8 万,比传统技师高出 6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智能制造领域 76% 的企业更愿招聘 "AI + 实操" 双证毕业生 —— 这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优势。教育部 2025 年职业教育发展报告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将需要 1200 万 "AI + 行业" 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教育的星辰大海。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从智能制造到智能交通,从智能商务到智能医疗,AI技术的应用场景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不仅不会成为所谓的“天坑”专业,反而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于具备AI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AI基础理论,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务、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社会的智能化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