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元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NN),有三个基本要素
(i)一组连接(对应于生物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强度由各连接上的权值表示,权值为正表示激活,为负表示抑制。
(ii)一个求和单元,用于求取各输入信号的加权和(线性组合)。
(iii)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起非线性映射作用并将神经元输出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限制在(0,1) 或(−1,1) 之间)。
此外还有一个阈值θkθ_kθk (或偏置bk=−θkb_k = −θ_kbk=−θk )。
以上作用可分别以数学式表达出来:
- 神经网络应用
- 模式分类:需要提供已知样本
- 聚类:不需要提供已知样本
- 回归与拟合:相似的样本输入在神经网络的映射下,往往能得到相近的输出
- 优化计算:寻找一组参数组合,由该组合确定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
- 数据压缩:将数据保存于连接权值中
- 神经网络种类
- 单层感知器
- 线性网络
- BP网络
- 径向基网络
- 自组织网络
- 反馈网络
- 随机神经网络
- 按性能分:连续型和离散型网络,或确定型和随机型网络
- 按拓扑结构分:前向网络和反馈网络
- 按学习方法分:监督学习网络和无监督学习网络
- 按连接突触性质分:一阶线性关联网络和高阶线性非关联网络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非线性函数拟合
BP(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神经网络是包含多个隐含层的网络,具备处理线性不可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多层前向网络(核心),又叫多层感知器
广泛应用于分类识别、逼近、回归、压缩等领域。
BP是一种按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它能学习和存储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模型。它的学习规划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误差反向传播来不断跳转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 感知器:单层前向网络。除了输入层和输出层只有一层神经元节点。(只用来解决线性可分的二分类问题)
- 隐含层:除了输入层和输出层以外的其他各层
- 误差反向传播:误差信号反向传播。修正权值时,网络根据误差从后往前逐层进行修正
- 反馈神经网络:输出层的
- 传递函数
- 必须处处可导
- 一般使用s型函数(Sigmoid函数)
- 最大可能保留数据特征,容错性高
BP是一种按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它能学习和存储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模型。它的学习规划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误差反向传播来不断跳转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分为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遗传算法优化和BP神经网络预测3个部分。
- 神经网络结构确定部分根据拟合函数,输入输出参数个数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进而确定遗传算法个体长度。
-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个体通过适应函数计算个体适应度值。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找到最优适应度值对应个体
- BP神经网络预测用遗传算法得到最优个体对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赋值,网络经训练后预测函数输出
- 拟合函数中输入层节点m,输出层节点n,a为1~10之间的调节常数 h为隐含层节点数目
- h=m+n+ah=\sqrt{m+n}+ah=m+n+a
- 隐函数条件:
- 节点数必须小于N-1,(N为训练样本数),否则网络模型的系统误差与训练样本的特征无关而趋于0,即建立的网络模型没有泛化能力。
- 同理:输入层的节点数也必须小于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