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复现代码】基于PINN的论文创新思路

最近有一个大热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不仅是各大顶会常客,还连登《Nature》。

PINN是将物理定律嵌入深度学习框架,约束神经网络训练的新型方法。特别适用于解决AI交叉学科中复杂的偏微分方程。

可以说,PINN能够大大降低实验难度,让你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结果,而且结合PINN的研究更具有创新性,这就是PINN现在特别好发paper的原因!

PINN这么好用,大家都学会了吗?文收集了70个PINN过去1年内的最新创新研究,其中有多篇研究发表在《Nature》上。而且全部都有对应的开源代码

大家可以把论文下载下来,然后通过代码复现来学习如何更好的使用PINN。

下滑查看全部70个PINN创新研究

  1. 《Nature》用于解决时间相关模式分辨声子玻尔兹曼传输方程的PINN

  2. 《Nature》多层次物理学指导深度学习解决计算结构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

  3. 《Nature》基于PINN模拟热腔流

  4. 《Nature》用于现实世界优化任务的PINN计算

  5. 《Nature》PINN用于锂离子电池退化稳定建模和预测

  6. 《Nature》PINN建模生理时间序列以进行无袖带血压估计

  7. 使用PINN的基于物理的动态模型混合

  8. 用于求解偏微分方程的PINN中的可学习激活函数

  9. 使用PINN分析婴儿灌注 MRI

  10. PINN在函数微分方程中的应用:圆柱近似及其收敛保证

  11. 在PINN中通过投影保证守恒定律

  12. SincKAN在PINN中的应用

  13. PINN进行动态系统的响应估计和系统识别

  14. 用于训练PINN的双锥梯度下降

  15. PINN影响函数

  16. PINN用于铁电微结构演化的相场模型

  17. 解决积分算子问题的高效PINN

  18. 点神经元学习:一种新的PINN架构

  19. PINN的函数张量分解

  20. 通过软约束PINN求解振子微分方程的小数据特征性能研究

  21. 用于求解微分方程的PINN

  22. Lyapunov weights在PINN中传达时间的意义

  23. 使用最小二乘法优化变分PINN

  24. 改进PINN可减轻梯度相关故障

  25. 使用PINN和新的因式分解方程进行同步 P 波和 S 波地震走时层析成像

  26. 用于解决偏微分方程逆问题的数据引导PINN

  27. 基于物理信息的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机器学习

  28. 贝叶斯数据同化的随机PINN

  29. 用于解决正向和逆问题的KINN

  30. PINN解决一维层流火焰的正向和逆问题

  31. 采用基于PINN来优化蚊子种群动态中的微分方程

  32. 结合PINN和有限差分求解正向和逆时空 PDE

  33. 实用的训练算法区域优化 PINN

  34. 通过进化计算发现用于解决偏微分方程的PINN模型

  35. 用于直流阻断器放置的物理信息异构图神经网络

  36. 用于多旋翼吊装系统建模的PINN

  37. 共形PINN

  38. 利用宽网络和有效激活最小化残差损失的PINN

  39. PINN中的最佳时间采样

  40. 利用PINN推断二维湍流参数并重建

  41. 用于供水系统的PINN

  42. 使用PINN表征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43. 使用PINN重建木星磁场

  44. 评估PINN在地震和爆炸震相区分中的性能

  45. 以天体和等离子体物理学为基础用于解决偏微分方程的PINN

  46. 通过PINN识别生物组织的异质微机械特性

  47. 通过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识别生物组织的异质微机械特性

  48. 使用PINN近似 Fisher 方程的精确解系列

  49. 具有硬线性等式约束的PINN

  50. 基于PINN的风流场数据同化框架

  51. 使用PINN模拟全球表面灰尘沉积

  52. 基于PINN和网格变换的翼型亚音速流动求解器

  53. PINN逆建模方法快速评估左心室收缩力

  54. 用于解决一般几何形状的固体力学问题的PINN

  55. 用于具有时空和幅度多尺度特性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的PINN

  56. 平滑核梯度加速的物理信息深度学习SK-PINN

  57. 更快速求解PINNs的高阶ReLU-KAN

  58. 用于耦合移动边界偏微分方程的PINN方法

  59. 利用PINNs近似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瑞利散射

  60. 通过代数包含边界和初始条件改进PINNs

  61. 用于界面动力学多相场模拟的PINN

  62. 线性椭圆方程一维边界值问题的PINN的鲁棒误差估计

  63. 椭圆偏微分方程的一致 PINN 的收敛和误差控制

  64. PINN的优化过程

  65. 退火自适应重要性抽样法在 PINN 中用于求解高维偏微分方程

  66. PINN自适应定位和实验点选择

  67. TGPT-PINN进行非线性模型降阶

  68. PINN中的非傅里叶位置嵌入

  69. PINN中的特征映射

  70. 损失景观视角的PINN训练挑战

70个PINN创新研究 paper与代码文件

39ee048856775159280ea7f4261fdb27.png

1181ec3243f21c157821e8dc80694a42.png

想要全部paper与代码,欢迎扫码无偿下载

03f2717a3235b5e63de2474c74f5711f.png

以上70个PINN的创新研究,都是过去1年内的,还有多个研究登上了《Nature》。不仅时效性很新,而且还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我在整理的时候,也帮大家把论文的创新思路都翻译成中文,方便大家直接找自己想要的领域去学习。

而且,全部70个PINN创新思路,都有对应的开源代码,方便大家复现,或者拿来魔改到自己的实验里。

资料无偿分享,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来扫码领取。

3d8be47d8f5cbad8a7aac1eec5720ceb.png

扫码下载70个PINN创新思路paper+code

还有很多同学处在PINN的入门阶段。直接去阅读论文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同学更需要由PINN领域的专业老师来带领进行入门学习。

这里也分享一个完全免费的PINN入门课。由美国知名高校博士择木老师主讲。择木老师主要从事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无损检测和结构模态识别等前沿研究。

择木老师发表过十余篇顶会论文,在MSSP发表PINN相关一作,并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包括MSSP、JSV、SCHM和ES等。

这个课是完全免费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码学习。

08ae1526d5b7d35e8c3bf87caaee17de.png

70个PINN创新研究 paper与代码文件

655abadf47314966f4c70e1f4af26984.png

728cd5fa462d0ef065adf7cc71bf4874.png

997795bf5a3f8b586e21785b1f83c90f.png

想要全部paper与代码,欢迎扫码无偿下载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9e7ef05254f8 在网页设计中,为图片添加文字是一种常见的需求,用于增强视觉效果或传达更多信息。本文将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将图片设置为背景并添加文字;另一种是利用<span>标签结合CSS定位来实现。 这种方法通过CSS实现,将图片设置为一个容器(通常是<div>)的背景,然后在容器中添加文字。具体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包含文字的<div>元素: 使用CSS设置<div>的背景图片,并调整其尺寸以匹配图片大小: 如有需要,可使用background-position属性调整图片位置,确保文字显示在合适位置。这样,文字就会显示在图片之上。 另一种方法是将文字放在<span>标签内,并通过CSS绝对定位将其放置在图片上。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包含图片和<span>标签的<div>: 设置<div>为相对定位,以便内部元素可以相对于它进行绝对定位: 设置<span>为绝对定位,并通过调整top和left属性来确定文字在图片上的位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精确控制文字的位置,并且可以灵活调整文字的样式,如颜色和字体大小。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在实际开发中,还可以结合JavaScript或jQuery动态添加文字,实现更杂的交互效果。通过合理运用HTML和CSS,我们可以在图片上添加文字,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视觉效果。
<think>好的,我需要帮助用户了解如何使用Python实现基于PINN的主动隔振代。首先,我得回忆一下PINN的基本原理。PINN结合了物理方程和神经网络,通过将控制方程作为正则化项嵌入损失函数中,从而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也能有效训练模型。主动隔振的关键在于根据振动信号实时调整控制力,所以可能需要结合传感器数据和动力学方程。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实现步骤。大致分为:1. 定义隔振系统的控制方程;2. 构建神经网络模型;3. 设计包含物理信息的损失函数;4. 训练网络并验证效果。用户需要示例代,所以得用Python框架,比如TensorFlow或PyTorch。这里选PyTorch,因为动态计算图可能更灵活。 然后,考虑控制方程。隔振系统通常可以用质量-弹簧阻尼模型,微分方程如$m\ddot{x} + c\dot{x} + kx = F(t)$,其中F(t)是控制力。PINN的损失函数应包括数据误差和方程残差。比如,数据部分来自传感器测量的位移和速度,残差部分则是将网络的预测代入方程后的结果。 构建网络时,输入可能是时间t,输出位移x和速度v。需要注意将微分方程转换为PyTorch可自动微分的形式。比如,使用autograd计算x对t的一阶和二阶导数,然后代入方程计算残差。 损失函数的设计是关键,需要平衡数据损失和物理损失。可能需要调整权重参数,确保两者都有效优化。训练过程中,使用Adam优化器,逐步降低损失。 最后,验证模型效果,比如生成测试数据,观察预测位移是否减小,符合隔振目标。可能还需要考虑实时性,但示例代可能简化这一点,专注于离线训练。 需要检查代是否正确,比如网络结构是否合适,导数计算是否正确。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梯度爆炸或无法收敛,这时可能需要调整学习率或损失权重。此外,主动隔振可能需要在线调整控制力,但示例可能先展示离线训练过程。 总结步骤后,编写代框架,解释各部分功能,并指出可能的改进方向。同时,生成相关问题,帮助用户深入理解PINN和主动隔振的结合应用。</think>### 使用PINN实现主动隔振的Python方法 #### 1. 问题建模 主动隔振的核心是通过控制力抵消外界振动。以单自由度隔振系统为例,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m\ddot{x} + c\dot{x} + kx = F(t) + d(t)$$ 其中$m$为质量,$c$为阻尼系数,$k$为刚度系数,$F(t)$为控制力,$d(t)$为外部扰动。 #### 2. PINN实现框架 ```python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numpy as np # 定义神经网络结构 class PI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net = nn.Sequential( nn.Linear(1, 32), # 输入时间t nn.Tanh(), nn.Linear(32, 32), nn.Tanh(), nn.Linear(32, 2) # 输出位移x和速度v ) def forward(self, t): return self.net(t) # 定义物理约束 def physics_loss(model, t, m, c, k, F): t.requires_grad_(True) xv = model(t) x = xv[:, 0:1] v = xv[:, 1:2] # 自动微分求加速度 dxdt = torch.autograd.grad(x, t, grad_outputs=torch.ones_like(x), create_graph=True)[0] dvdt = torch.autograd.grad(v, t, grad_outputs=torch.ones_like(v), create_graph=True)[0] # 方程残差 residual = m*dvdt + c*v + k*x - F(t) return torch.mean(residual**2) # 训练配置 model = PINN()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1e-3) m, c, k = 1.0, 0.5, 10.0 # 系统参数 F = lambda t: 0.1*torch.sin(2*np.pi*t) # 控制力函数 ``` #### 3. 数据合成与训练 ```python # 生成训练数据(假设传感器采集的位移和速度) t_data = torch.linspace(0, 2, 100).view(-1,1) x_data = 0.01*torch.sin(5*t_data) # 示例位移数据 v_data = 0.05*torch.cos(5*t_data) # 示例速度数据 # 合损失函数 def total_loss(model, t, x_true, v_true): # 数据损失 xv_pred = model(t) data_loss = torch.mean((xv_pred[:,0] - x_true.flatten())**2) + \ torch.mean((xv_pred[:,1] - v_true.flatten())**2) # 物理约束损失 phy_loss = physics_loss(model, t, m, c, k, F) return data_loss + 0.1*phy_loss # 权重调节 # 训练循环 for epoch in range(5000): optimizer.zero_grad() loss = total_loss(model, t_data, x_data, v_data)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if epoch % 500 == 0: print(f'Epoch {epoch}, Loss: {loss.item():.4f}') ``` #### 4. 控制力生成 训练完成后,可通过网络预测最优控制力: ```python def optimal_control(t): t_tensor = torch.tensor([[t]], dtype=torch.float32) with torch.no_grad(): xv = model(t_tensor) v = xv[0,1].item() return -c*v # 速度反馈控制策略 ``` ### 关键改进方向 1. **多物理场耦合**:增加温度、压力等传感器输入通道[^1] 2. **实时性优化**:采用轻量化网络结构如MobileNet 3. **不确定性量化**:使用贝叶斯神经网络处理测量噪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