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Sync的起源
显示屏上一帧画面的显示过程,是像素自上而下逐行扫描的过程,如果在上一帧的扫描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屏幕又开始扫描下一帧的像素,那么就会出现如下图中撕裂(tearing)的情况。
这个问题最初是在PC上被重视和解决的,GPU厂商开发出了一种防止屏幕被撕裂的技术方案,全称Vertical Synchronization(中文名垂直同步,简称VSync)。基本思路就是在屏幕刷新之前向外提供一个信号,主机端根据此信号选择合适的策略完成画面的刷新,避免数据刷新和屏幕扫描不匹配(撕裂)的情况发生。所以VSync信号也叫做TE信号或VBlank信号。
下图展示了开启与关闭Vsync的状态下,屏幕画面的不同显示情况。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传统的显示架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负责渲染,包含CPU,GPU及一些系统模块;
- 第二部分叫做帧缓冲,实质上是一块内存块,渲染完的数据会被保存在这块内存中;
- 第三部分是屏幕,用来绘制帧缓冲上的数据。
一般来说帧缓冲会有两块,一块叫做backbuffer,用来写入渲染数据,一块叫做frontbuffer,用来把渲染数据送给屏幕。
这两块buffer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当backbuffer被写入完数据等待显示时,它就变成了frontbuffer,而当frontbuffer的数据被显示完毕之后,它就变成了backbuffer。
- VSync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