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题目见资源附件。
摘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信用评分卡已成为金融机构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一种常用工具。在信用评分卡的建立过程中,组合优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传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受到限制,无法高效地解决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量子计算机在此领域的应用。
针对问题一,我们根据题目已给的信用评分卡构建一个基于信用评分卡的模型,该模型可以将客户的特征映射到一个预测的违约概率值。首先建立最大化收入目标函数,将所有客户的期望收入相加,使得总期望收入最大化。其次构建相关约束条件,然后将模型转化为QUBO形式。
针对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根据已选定数据集3种规则构建一个基于QUBO的客户信用评估模型。首先依据实际要求明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其次,为了将模型转换为QUBO形式,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的所有项都表示为二元变量的乘积,将乘积展开成一个多项式,将QUBO问题表示为一个矩阵-向量形式。最后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QUBO问题。
针对问题三,依据附录中信用评分卡采用整数线性规划来建立模型。首先,可以将每个信用评分卡看作一个变量,记录信用评分卡的选择情况,使得收入目标最大化。同时满足选择的信用评分卡数量不能超过3张和每种信用评分卡只能选择一次约束条件。其次将整数规划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转化为QUBO格式,运用量子计算机以及现有的模拟退火求解问题三。
关键词:量子计算机;信用评分卡;目标最大化;QUBO
1、问题描述
-
- 问题背景
- 我国银行、贷款业发展情况
- 问题背景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但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以下是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银行总理局,这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银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央银行,统一了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宣布银行业国有化。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
1952年,中国银行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银行业体制逐渐由中央集中管理向地方银行发展。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随后,政府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业重组。
1984年,中国开始实行“两个市场、两个货币体制”,允许部分企业和外商投资者使用外汇进行贸易和投资,开放了国内外币存款和贷款业务。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引进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按照WTO协议逐步开放银行业和保险业。此后,中国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启动了金融改革试验区,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
2020年,中国央行推出了数字货币试点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此外,中国银行业在去杠杆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也有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银行和贷款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而贷款业也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也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之一。中国银行的数量增长迅速,包括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目前,中国拥有4家大型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还有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在贷款业方面,中国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个人和企业贷款业务外,中国银行还开展了许多其他业务,如房地产贷款、车辆贷款、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例如,中国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支持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同时也鼓励银行开展创新业务,如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等。这些举措为银行和贷款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和贷款业的发展前景依然非常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和贷款业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
- 量子计算机
-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机,它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量子态,实现并行计算,从而具有比传统计算机更高效的计算能力。量子计算机的计算方式与传统的二进制计算机不同,它使用的基本单位是量子比特(qubit),而不是传统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比特(bit)。
20世纪80年代,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当时,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提出了一种用量子力学模拟量子系统的方法,这被认为是启发量子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契机。1994年,Peter Shor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计算机的算法,用于因式分解和离散对数问题的解决,这被认为是量子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