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专到大专,从技校的职高,不知不觉以在职业教育下混了7年了,这七年来,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见过了各种各样的老师,同学,队友。也因为有一些出去的机会,所以也见识了许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规则。
最近看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新闻,不免有些激动。故而写一些我所看到的现象与建议。说一说这些年求学的苦辣酸甜。
混乱的管理:
与绝大多数上技校的人一样,我也是属于那种文化学习一窍不通的人。所以到了老家的一所技校学习。刚刚被老师选上参加比赛时,我是激动的,但是这样的激动并没有伴随多久。因为我们所训练的内容老师也所知甚少。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去网上查,去群里问。知识获取的非常艰难。但我也渐渐发现,并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在网上看到的所有的技校的同学都是这样。我们老师还算好的,对我们是放养式的管理,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有的学校则不然,那些老师虽说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实则处于向上做不了科研,向下做不了应用的状态(大多数科班的通病)。明明自己无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硬讨论一番,最后什么结果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明明自己做不出来,还要巴巴的讲一堆理论,白白浪费时间。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能真正懂技术的老师在身边辅导我多好,这样也不至于一个问题解决半个月,在各种群里到处“乞食”。到现在,我也依然没有彻底摆脱这种状态。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我与他同年生,他已经取得了国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报送本科,而我至今还没有国赛成绩。其实在我看来,老师如果不懂技术,则指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即可,并监督学生随时处于学习状态。而无需对学生的技术方向过于苛责。更不要不懂装懂!
设备的差距:
刚刚接触比赛的时候,没有比赛的设备。只能用电脑上的记事本上敲命令。而与我相隔不足几千米的学校却是设备多的都放不下。这种情况上了大专有所缓解,毕竟投入要大一些。但是这种现象任然是存在的,明明都是文化成绩不好的青年学生,却因为少走两步,就面临巨大的资源差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能建立以市,区域为单位的实训中心,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竞争实训机会,避免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不合理现象。
形式主义:
国家好像非常热衷于搞一些教学能力竞赛,参赛的老师往往主动或被动的,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资源,去讲好一堂课。与平时的课堂大相径庭。满满的形式主义。在我看来,应该讲学生毕业后能否进入本行业,毕业后的薪资待遇与教师的评级,待遇挂钩。使得教师更多的将精力花在平时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前途上。
而且,给老师减负,从繁琐的表格,评比,会议,政治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提高职业教育的产出。并鼓励老师讲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出成系列,与全网的老师一起比一比谁讲的好,谁的浏览量高,谁能用最简单的话把东西讲清楚,谁的课讲的生动有趣。而且可以使得一些没有上学的工人,也更方便的得到系统性的知识,但是要避免为了流量哗众取宠的行为。
不想学:
这是教育永恒的难题,本来就不爱学的学生再如何督促都是无用的。
这点在中专中更为突出,十几岁的孩子本身就贪玩,能有多大的信念与毅力呢。我想,应该加强思想上的建设,先从枯燥的课堂,繁重的集体活动中解脱出来,做一些讲堂,一定要实际,避免假大空的空话。使得学生感受到技术与自身幸福生活的联系。一些学校也是对这些学生放弃了,但是为了好看,极其喜欢搞一些摆字,摆图形的骚操作。这些活动不光没意义,还容易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厌烦心理,之前有一次,为了应付参观,一到休息时间,就让学生操场集合排练,闹得民奋极大,一天之内,爆发了多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官的冲突事件!
而在大专,这种情况就要好一些,学生有一定的文化课基础。课堂效率要好一些。但为什么还是避免不了进厂的命运呢,首先就是轻理论而重工程,我们的书本上的理论虽然经过了理论上的删减,但是还是很理论。首先一点就是编书的人可能都没有在行业里混过几年。而且设备少,再加上扩招,使得老师不得不拖慢进度。实训的机会也有限。
职业教育为的是培养技术人才,但是老师是没在行业里干过,书本的编辑也没在行业里干过,学生也无法观摩岗位,实训的设备也不够,怎么能不避免进厂的命运呢???
企业裹挟比赛:
这是最让人头痛的一点,我参加的所有比赛,无论是全国技能大赛,还是省赛,还是人设口的比赛,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被企业裹挟严重。比赛指定的设备小到几万,大到几十万,你没有就没成绩,企业对学生也是爱答不理,比如神州数码是网络搭建赛项的赞助商,你和客服请教的时候绝对不能说自己是参加比赛的,否则绝对不会给你解决任何问题。
我想,应该从由企业主导比赛改为由项目主导比赛,不管你用什么设备,只能能把赛题上的项目做出来就行。这样可以避免赞助商对比赛的垄断,学校可以购买任何设备,我买不买你,一是看你设备好不好用,二是看你能给我提供多大的帮助。而且学生拿了奖,有学校的成绩,也有企业的成绩。企业会更乐于为学校提供帮助,使得校企合作不再是由企业说了算!!!
山西某不知名大专的电子专业大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