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的Python实现

本文介绍了K-近邻(KNN)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算法步骤、K的选择、距离度量和分类决策规则。KNN算法依赖于样本的邻近度,通过多数表决确定分类。文章还探讨了KNN的优缺点,如高计算复杂度和对异常值的不敏感性,并提到了在K值选择和处理类别投票相同情况的策略。此外,文章还涉及KNN的Python实现。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作为『十大机器学习算法』之一的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算法是思想简单、易于理解的一种分类和回归算法。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KNN算法的基本原理,并用Python实现该算法,最后,通过一个案例阐述其应用价值。


KNN算法的直观理解

它基于这样的简单假设:彼此靠近的点更有可能属于同一个类别。用大俗话来说就是『臭味相投』,或者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它并未试图建立一个显示的预测模型,而是直接通过预测点的临近训练集点来确定其所属类别。

K近邻算法的实现主要基于三大基本要素:

  • K的选择;

  • 距离度量方法的确定;

  • 分类决策规则。

下面,即围绕这三大基本要素,探究它的分类实现原理。


KNN算法的原理

算法步骤

K近邻算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1.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在训练集TT中寻找出与xx最近邻的kk个点,涵盖这kk个点的xx的邻域记作Nk(x)Nk(x);

  2. 在Nk(x)Nk(x)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决定样本的所属类别yy:

y=arg maxcj∑xi∈Nk(x)I(yi=cj),i=1,2,⋯,N;j=1,2,⋯,K.y=arg maxcj∑xi∈Nk(x)I(yi=cj),i=1,2,⋯,N;j=1,2,⋯,K.


K的选择

K近邻算法对K的选择非常敏感。K值越小意味着模型复杂度越高,从而容易产生过拟合;K值越大则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学习的近似近似误差会增大。

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采用一个比较小的K值。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选取一个最优的K值。


距离度量

距离度量一般采用欧式距离。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LpLp距离或明氏距离。


分类决策规则

K近邻算法中的分类决策多采用多数表决的方法进行。它等价于寻求经验风险最小化。


但这个规则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有可能多个类别的投票数同为最高。这个时候,究竟应该判为哪一个类别?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该问题:

  • 从投票数相同的最高类别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 通过距离来进一步给票数加权;

  • 减少K的个数,直到找到一个唯一的最高票数标签。


KNN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

  • 精度高

  • 对异常值不敏感

  • 没有对数据的分布假设


缺点

  • 计算复杂度高

  • 在高维情况下,会遇到『维数诅咒』的问题


KNN算法的算法实现
import os os.chdir('D:\\my_python_workfile\\Project\\Writting')os.getcwd()
'D:\\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