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PID控制器的S-Function实现与Simulink仿真模型构建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文介绍如何利用Simulink的S-Function功能实现一个离散PID控制器,并构建对应的仿真模型。首先解释离散PID控制器的原理,然后详细说明通过编写C/C++或MATLAB代码来创建S-Function模板,并设置输入输出接口。接着描述如何编译和链接代码,建立Simulink模型,并设置PID参数。最后强调此方法在设计和测试控制系统中的优势。
使用S-Function函数实现离散PID控制器,并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

1. 离散PID控制器原理

1.1 PID控制器简介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用于控制物理过程。它通过结合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对控制对象进行精确调节。

1.2 离散PID的工作机制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通常采用离散形式的PID控制器。该控制器每隔一定时间采样控制系统的输出,并通过离散算法计算出控制输入。离散PID控制器通过离散差分方程来实现,根据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1.3 离散PID的数学表达式

离散PID控制器的控制输出通常由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 u(k) = K_p e(k) + K_i \sum_{j=0}^{k} e(j) + K_d \frac{e(k) - e(k-1)}{T} ]
其中,( u(k) ) 是当前控制量,( e(k) ) 是当前误差,( K_p )、( K_i )、( K_d ) 分别是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 T ) 是采样时间。

了解离散PID控制器的基础理论后,下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S-Function在Simulink中的应用和模板创建过程。

2. S-Function在Simulink中的作用及模板创建

2.1 S-Function的功能与重要性

2.1.1 S-Function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S-Function(System-Function)是Simulink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是用来嵌入自定义代码的接口,允许开发者通过编程语言如C、C++、MATLAB等,实现复杂的动态系统模型。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S-Function承担着将理论算法转化为实际仿真模型的关键角色。

S-Function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 模型化复杂系统: 通过S-Function,我们可以将底层控制算法、传感器数据处理、逆动力学模型等复杂逻辑以代码的形式集成到Simulink模型中。
  • 接口标准化: 它为不同开发语言编写的算法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接口,无论是自研代码还是第三方库,都可以通过S-Function进行集成。
  • 模块化设计: 通过S-Function,我们可以创建可重用的模块,使得控制系统的设计更加模块化,提高了开发效率和模型的可维护性。

2.1.2 S-Function与传统Simulink模块的对比

S-Function与Simulink提供的传统模块(如积分器、增益、传递函数等)相比,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控制精度。传统模块虽然使用方便,但是功能相对固定,对于那些无法用标准模块描述的控制策略,则需要S-Function来实现。

  • 灵活性: S-Function允许开发者完全自定义其功能,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特殊的数学模型或控制算法。
  • 集成性: S-Function可以和其他Simulink模块无缝集成,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将自定义逻辑与现有的模型结合。

  • 扩展性: 对于特定的应用场景,S-Function可以通过调用外部代码或硬件接口,实现与现实世界设备的直接交互。

2.2 S-Function模板创建方法

2.2.1 创建模板的基本步骤

创建S-Function模板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定义S-Function的结构: 包括输入输出端口的数量、采样时间、是否有连续状态等。
  2. 编写S-Function的回调函数: Start Outputs Update Terminate 等函数,这些函数定义了S-Function在仿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状态更新。
  3. 集成自定义代码: 如果需要,将已有的C/C++、MATLAB代码集成到S-Function中,或者直接在回调函数中编写控制逻辑。
  4. 测试和验证: 编写完S-Function后,需要在Simulink环境中进行测试,确保它能够正确地与模型中的其他部分交互。

2.2.2 模板参数的配置与说明

S-Function模板参数的配置对于它的正确运行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 输入输出端口参数: 配置端口的维度和数据类型,确保与模型中的其他部分相匹配。
  • 采样时间参数: 控制S-Function的执行频率,可能包括连续采样、离散采样和固定采样时间等。
  • 内存管理参数: 指定S-Function对于状态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是否需要在仿真过程中共享数据。
  • 兼容性设置: 确保S-Function可以兼容不同的Simulink版本和目标硬件平台。

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S-Function模板代码,用于演示如何创建一个基本的S-Function,并在Simulink中实现一个简单的积分器功能。

% 这是一个MATLAB语言编写的S-Function模板示例
function msfcn_simple.setIntegrator(block)
    % 注册输入输出端口
    block.NumInputPorts  = 1;
    block.NumOutputPorts = 1;

    % 设置输入输出端口的宽度和类型
    block.InputPort(1).Dimensions        = 1;
    block.InputPort(1).DirectFeedthrough = false;
    block.OutputPort(1).Dimensions       = 1;
    block.OutputPort(1).DatatypeID       = 0;  % double类型

    % 设置采样时间
    block.SampleTimes = [-1 0];  % 离散和连续采样时间

    % 注册参数
    block.NumDialogPrms = 1;
    block.DialogPrmsTunable = {'false' 'true'}; % 是否可以调整参数

    % 设置初始条件
    block.SetPreCompInpPortInfoToDynamic;
    block.SetPreCompOutPortInfoToDynamic;
    block.SetPreCompToDynamic;
end

function sys = Outputs(block)
    u = block.InputPort(1).Data;
    % 获取积分器的初始条件
    x0 = block.DialogPrm(1).Data;
    % 计算输出
    sys = x0 + trapz(block.Time, u);
end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简单的积分器S-Function。它具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一个输出端口,输出是输入的积分值。我们使用MATLAB语言创建了一个S-Function模板,并在 Outputs 函数中实现了积分逻辑。

请注意,为了确保读者更好地理解代码逻辑,实际的S-Function编写需要深入学习MATLAB S-Function API,并且在Simulink模型中进行细致的调试与测试。通过上述示例和解释,希望读者能够对S-Function模板创建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有所了解。

3. 离散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3.1 C/C++语言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

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C/C++语言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首先,我们将了解实现的基本框架,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关键代码的组成部分。

3.1.1 C/C++实现的基本框架

在C/C++中实现离散PID控制器的代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初始化函数 :用于设置PID控制器的初始参数,如比例(P)、积分(I)和微分(D)增益,以及目标设定值和初始化误差累积变量。
  2. 控制函数 :这是核心功能函数,它根据当前输入和设定值计算出PID控制器的输出值。
  3. 积分项更新函数 :用于更新控制器的积分项,它需要考虑积分饱和和积分分离等高级特性。
  4. 微分项更新函数 :计算微分项,通常基于对误差变化率的估计。

3.1.2 关键代码解析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C++代码示例,用于实现离散PID控制器:

class DiscretePIDController {
private:
    double kp, ki, kd;    // 比例、积分、微分系数
    double setPoint;      // 设定目标值
    double prev_error;    // 上一次误差
    double integral;      // 误差积分项

public:
    DiscretePIDController(double p, double i, double d, double sp)
        : kp(p), ki(i), kd(d), setPoint(sp), prev_error(0.0), integral(0.0) {}

    double Compute(double input) {
        double error = setPoint - input;          // 计算当前误差
        integral += error;                        // 更新积分项
        double derivative = error - prev_error;   // 计算微分项
        prev_error = error;
        return kp*error + ki*integral + kd*derivative;  // 计算输出
    }
};

参数说明

  • kp :比例增益,影响控制器对当前误差的响应程度。
  • ki :积分增益,影响控制器对累积误差的响应程度,消除稳态误差。
  • kd :微分增益,影响控制器对未来误差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系统的阻尼比。
  • setPoint :期望目标值。
  • prev_error :上一次计算周期的误差值,用于计算微分项。
  • integral :误差的积分项,用于消除稳态误差。

逻辑分析

  1. 初始化时,创建 DiscretePIDController 对象并传入P、I、D三个参数以及设定的目标值 setPoint
  2. 在控制函数 Compute 中,首先计算当前误差 error
  3. 更新误差积分项 integral ,注意积分限幅。
  4. 计算微分项 derivative ,这通常是当前误差与上一次误差的差值。
  5. 计算并返回PID控制器的输出值。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引入积分饱和保护机制,防止积分项过大导致的积分饱和问题,以及微分项滤波机制,降低噪声对微分项的影响。

3.2 MATLAB语言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

3.2.1 MATLAB实现的优势与特点

MATLAB是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其提供的PID控制工具箱使得离散PID算法的实现更加直接和便捷。MATLAB的优势在于:

  • 快速原型开发 :利用MATLAB的高级数学和仿真功能,可以迅速地开发出控制算法原型。
  • 内置函数库 :MATLAB拥有丰富的内置函数库,能够方便地进行矩阵运算和函数绘图等。
  • 仿真环境 :Simulink仿真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模块,便于构建复杂的控制系统模型。

3.2.2 关键代码解析

MATLAB中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可以采用以下的代码:

function output = DiscretePIDController(kp, ki, kd, dt, setPoint, prev_error, integral, input)
    error = setPoint - input; % 计算当前误差
    integral = integral + error * dt; % 更新积分项
    derivative = (error - prev_error) / dt; % 计算微分项
    output = kp*error + ki*integral + kd*derivative; % 计算输出
end

参数说明

  • kp ki kd :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
  • dt :采样时间。
  • setPoint :设定目标值。
  • prev_error :上一个采样周期的误差值。
  • integral :上一次采样周期的积分值。
  • input :当前输入值。
  • output :控制器的输出值。

逻辑分析

这段MATLAB代码是一个函数,它计算给定当前输入值和相关PID参数时的控制器输出。与C++实现类似,但MATLAB提供了更高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MATLAB中,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矩阵和数组,而且不需要手动管理内存。

接下来,使用这个函数的一个简单示例:

% 初始化PID参数和变量
kp = 2.0;
ki = 0.5;
kd = 1.0;
dt = 0.1; % 采样周期为0.1秒
setPoint = 1.0;
prev_error = 0.0;
integral = 0.0;
input = 0.5; % 假设当前输入值

% 调用离散PID控制器函数
output = DiscretePIDController(kp, ki, kd, dt, setPoint, prev_error, integral, input);

% 显示输出
disp(output);

在MATLAB中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我们可以在Simulink中搭建控制系统模型,将该函数作为一个S-Function模块引入模型中。此外,MATLAB还提供了自动调整PID参数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最佳的PID参数设置。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在C/C++和MATLAB中实现离散PID控制算法的方法。不同的语言和工具,各有特点,但核心控制逻辑是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开发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实现方法。

4. S-Function接口定义与更新规则

4.1 S-Function的接口定义

4.1.1 输入输出端口的定义与作用

S-Function的接口定义是其与Simulink模型交互的基础,包含了输入输出端口的定义。在Simulink中,每个S-Function都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端口。这些端口通过定义其数据类型、维度和复合信号的特性来告诉Simulink如何在运行时将数据传入和传出S-Function模块。

在定义输入端口时,需要指定端口的索引、数据类型、维度以及是否允许直接的信号接入。例如,一个采样时间为CONTINUOUS的输入端口,需在S-Function模块的 Outputs 方法中分配输出信号数组。同样,输出端口的定义则告知Simulink如何从S-Function模块中导出数据。

function Outputs(block)
  %шинь
  block.OutputPort(1).Data = ...; %赋值操作
end

4.1.2 内存管理与数据交换机制

在Simulink中,S-Function模块的内存管理对性能优化至关重要。正确地管理输入输出信号的内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拷贝,从而提高仿真效率。S-Function提供了一些回调函数来处理内存分配和数据交换的细节。

例如, Start 方法允许开发者初始化内存,而 Outputs Update 方法则负责在合适的时机更新和输出信号。这些回调函数中的代码逻辑是关键,它们直接影响了S-Function模块在模型中的数据处理能力。

function Start(block)
  % 初始化内存等资源
end

function Outputs(block)
  % 更新和输出信号
end

4.2 更新规则和采样时间配置

4.2.1 更新规则的种类与选择

S-Function模块可以有多种更新规则,这些规则决定了模块在仿真过程中的执行时机。Simulink提供了多种内置的更新规则,如 Simscape Hydraulic Discrete 等。选择合适的更新规则对确保系统正确执行仿真至关重要。

开发者也可以创建自定义的更新规则,通过重写特定的回调函数来实现。例如,对于离散系统,通常会选择 Discrete 更新规则,并设置一个合适的采样时间。

function InitializeConditions(block)
  % 初始化条件,例如重置积分器状态
end

4.2.2 采样时间的计算与配置方法

采样时间是S-Function模块与Simulink交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定义了模块如何在仿真循环中被调用。采样时间可以是连续的、离散的或由系统动态决定。正确配置采样时间对于保证系统稳定性与仿真精度至关重要。

采样时间可以通过设置S-Function模块的 SampleTimes 方法来定义。对于离散系统,通常需要指定一个固定的离散采样率。

function SampleTimes(block)
  % 设置采样时间
  block.SampleTimes = [discreteSampleTime, offset];
end

通过这些方法,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系统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类型并进行相应的配置,从而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在设计和实现S-Function模块时,对其接口定义和更新规则的深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graph LR
    A[开始] --> B[初始化S-Function模块]
    B --> C[设置采样时间]
    C --> D[处理输入信号]
    D --> E[执行计算]
    E --> F[输出信号]
    F --> G[更新规则执行]
    G --> H[结束]

表格一展示了不同采样时间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

采样时间类型 应用场景
连续 高精度连续系统模型
离散 需要定期更新的离散系统
动态 时间变化的系统,如变步长仿真

在上述内容中,通过代码块、mermaid流程图以及表格,详尽地说明了S-Function模块在Simulink中的接口定义,以及更新规则和采样时间配置的理论和实践细节,这些是构建高效可靠仿真模型的关键步骤。

5. Simulink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5.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步骤

5.1.1 理论基础概述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Simulink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图形环境和一个可定制的库,这使得在模型中可以方便地添加和配置模块来模拟系统动态。构建Simulink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信号流图理论和系统动态建模,其中信号流图理论描述了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因果关系,而系统动态建模则依据物理或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系统行为。

在设计一个Simulink模型时,首先需要定义系统的动态特性。这通常涉及对系统控制方程的数学建模,包括线性微分方程或状态空间表示。在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模型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在Simulink中构建这个模型,并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来匹配理论模型的特性。这包括对各个模块进行配置,如增益、延迟、传递函数等,以模拟实际的物理过程或控制行为。

5.1.2 构建步骤详解

构建Simulink模型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确定模型的范围和目标 :首先要明确模型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和系统的行为范围。这可能需要初步的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
  2. 收集并定义模型参数 :根据理论模型和实际系统,收集并定义模型中需要的参数,例如质量、阻尼系数、控制器增益等。

  3. 搭建模型框架 :在Simulink中开始搭建模型框架,创建子系统和各个模块。这一步需要在Simulink库中选择适合的模块(例如源、数学运算模块、传递函数等)并将其放入模型空间。

  4. 配置模块参数 :对搭建的每个模块进行参数配置,这包括指定模块的值和设置其属性,例如选择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

  5. 建立连接 :通过拖拽鼠标来建立模块间的连接,这代表信号的流动路径和相互作用。确保数据流向的正确性。

  6. 测试模型响应 :初步配置完毕后,运行模型检查其响应,以确保模型按照预期工作。如果有必要,进行调整并重新测试。

5.2 模型参数的设置与调试

5.2.1 参数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模型参数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准确性原则 :参数的值应尽可能接近实际系统的特性,这通常需要实验测量或通过设计规范获取。
  • 简洁性原则 :在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模型,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
  • 可调试性原则 :模型参数应易于调整和修改,以便在仿真过程中快速适应不同的测试条件。

设置参数的方法包括:

  • 手动配置 :直接在模块的参数对话框中输入参数值。
  • 使用变量 :可以为参数设置变量名,这样在需要调整时只需修改变量值而不用在多个地方修改参数。
  • 脚本控制 :对于需要进行多次仿真的参数,可以编写MATLAB脚本来控制参数的变化,实现自动化测试。
5.2.2 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模型参数设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 系统响应不预期 :若系统响应与预期不符,检查模块连接是否正确、参数设置是否准确。必要时,增加监控点,观察中间信号的变化。

  • 仿真速度慢 :若仿真运行缓慢,考虑减少模型复杂度,例如使用较低精度的数值积分方法,或者降低仿真的时间分辨率。

  • 数值不稳定 :数值不稳定可能由不合理的参数设置造成。尝试调整求解器设置,使用更稳定的数值积分方法,或者改变采样时间。

  • 参数敏感性高 :当模型对某些参数过于敏感时,可以利用参数扫描或蒙特卡洛模拟来分析参数的影响范围,进而决定是否需要优化模型结构或调整参数。

以下是一段MATLAB代码示例,用于设置和调整Simulink模型的参数:

% 假设我们有一个Simulink模型名为'my控制系统'
% 首先打开模型
open_system('my控制系统');

% 获取模型中的传递函数模块
tf_block = get_param('my控制系统/Transfer Function', 'Handle');

% 设置传递函数的参数
set_param(tf_block, 'Numerator', '[1 3]', 'Denominator', '[1 10 20]');

% 如果模型中有一个参数名为'K'的变量
% 设置这个变量的值为5
set_param('my控制系统', 'K', '5');

% 保存并运行仿真
save_system('my控制系统');
sim('my控制系统');

在上述代码中, get_param 用于获取特定模块的句柄, set_param 用于设置模块参数。这种参数设置方法可以很灵活地在MATLAB脚本中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参数的自动化管理。

通过上述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Simulink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性的分析和综合的策略来解决。在本章中,我们不仅展示了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的步骤,而且提供了解决常见问题的策略和代码示例,希望能为读者在未来的建模和仿真工作提供实际帮助。

6. 仿真测试与控制器性能优化

6.1 仿真测试的目的与方法

6.1.1 仿真测试的重要性

仿真测试是系统验证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尤其在离散PID控制器的开发中,它能够模拟实际系统的行为并允许工程师在无风险的环境中测试和验证控制器的性能。通过仿真测试,可以在控制器部署到实际应用之前发现和修正设计缺陷,降低风险,节省成本。

6.1.2 测试环境的搭建与操作

搭建一个有效的仿真测试环境,需要对测试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首先,确保测试环境中的模型与实际系统尽可能吻合。其次,使用Simulink构建模型,并导入或创建一个精确的系统模型。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步骤:

  1. 模型准备 :在Simulink中创建或打开你的系统模型。
  2. 控制参数设置 :设置好离散PID控制器的初始参数,比如比例(P)、积分(I)、微分(D)值。
  3. 测试场景定义 :创建不同的测试场景,例如阶跃响应、负载变化、干扰输入等。
  4. 仿真运行 :运行仿真并收集数据,例如输出响应、误差等。
  5. 结果分析 :利用Simulink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比如Scope模块,或MATLAB中的plot函数进行结果分析。

示例代码:

% 模拟环境中的PID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sim('my_control_system'); % 'my_control_system'为Simulink模型文件名
y = simout.signals.values; % 'simout'为Scope模块的变量名

% 绘制阶跃响应曲线
figure;
plot(simout.time, y);
title('Step Response of PID Control System');
xlabel('Time (seconds)');
ylabel('Output');

在测试中,应记录每次仿真运行的详细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控制器性能的不足之处。

6.2 控制器性能优化策略

6.2.1 性能指标的定义

性能指标是衡量控制器性能优劣的量化标准,常见的性能指标包括:

  • 稳定时间 :系统输出达到并保持在期望值的范围内的所需时间。
  • 超调量 :系统输出超过期望稳态值的最大量。
  • 上升时间 :系统输出从某一低值到稳态值的90%所需的时间。
  • 稳态误差 :系统输出达到稳定状态后,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6.2.2 优化算法的选择与实现

为了提升PID控制器的性能,可以采取多种优化策略。常见的有:

  • 手动调整 :根据性能指标反馈手动调整PID参数。
  • Ziegler-Nichols方法 :一种经验方法,通过特定的测试找到理想参数。
  • 遗传算法 :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用于在全局空间内寻找最优参数。
  • 粒子群优化(PSO) :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优化参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在MATLAB中的应用示例:

% PSO参数初始化
n = 30; % 粒子数量
x = -10 + 20*rand(n,2); % 随机初始化粒子位置
v = zeros(n,2); % 初始化粒子速度
pbest = x; % 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
gbest = x(1,:); % 初始化全局最优位置
w = 0.5; % 惯性因子
c1 = 1.5; % 个体学习因子
c2 = 1.5; % 社会学习因子
max_iter = 100; % 最大迭代次数

% PSO主循环
for iter = 1:max_iter
    for i = 1:n
        % 更新速度和位置
        v(i,:) = w*v(i,:) + c1*rand*(pbest(i,:) - x(i,:)) + c2*rand*(gbest - x(i,:));
        x(i,:) = x(i,:) + v(i,:);
        % 计算性能指标并更新个体最优
        fitness = objective_function(x(i,:)); % 假设存在一个评估函数
        if fitness < objective_function(pbest(i,:))
            pbest(i,:) = x(i,:);
        end
        % 更新全局最优
        if fitness < objective_function(gbest)
            gbest = x(i,:);
        end
    end
end

% 最佳参数
best_params = gbest;

% 性能评估函数假设定义
function f = objective_function(params)
    % 这里需要定义具体的性能评估逻辑
    % 例如,可以基于系统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来定义
    f = ...;
end

在优化过程中,需要监控性能指标,以此作为调整优化算法参数的依据,比如调整惯性因子 w 和学习因子 c1 c2 以获得更佳的优化效果。通过多次迭代,PSO算法能够逐步找到一组更优的PID参数,从而提升控制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文介绍如何利用Simulink的S-Function功能实现一个离散PID控制器,并构建对应的仿真模型。首先解释离散PID控制器的原理,然后详细说明通过编写C/C++或MATLAB代码来创建S-Function模板,并设置输入输出接口。接着描述如何编译和链接代码,建立Simulink模型,并设置PID参数。最后强调此方法在设计和测试控制系统中的优势。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