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组织结构混乱”、“团队协作不透明”、“项目交付不及时”、“人员流动性大”…… 创业公司成长迅速,业务蓬勃发展,团队不断扩张。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却会给团队和项目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无论你是什么岗位,肯定都有属于你的小烦恼。
本期「TAPD经验谈」pick了创业公司中的敏捷研发管理老司机,有着十年项目管理经验的老司机,某金融科技公司原项目总监 莫敏,来给大家介绍他们团队实战过程中的填坑经验。
我叫莫敏,之前是某金融科技公司的项目总监,也是PMO负责人。
从BAT某大厂刚到这家公司时,我曾信心满满,觉得让我大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毕竟我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还算丰富,帮新公司提升研发的效率和质量,简直是小case嘛~
却没想到,在创业公司做项目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总是会面临接踵而来的挑战,其中也不乏一些难搞的大boss。
公司进了个BAT出身的COO
这家公司的研发团队最初是矩阵型组织架构,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研发部门,分别负责保险、金融和支付三个方面的开发工作,研发管理相互独立。
2016年底,公司引进了一位从BAT大厂来的COO,考虑到当前公司主要问题是欲望大于能力、战线铺得太开,而且资源也在各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浪费,业务和资源收缩势在必行。
COO决定使用职能化的组织架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包括了研发部的调整。
在历时三个月的组织调整后,200多人规模的研发部被调整为两大主线:业务线、基础线,业务线支撑公司业务,包括支付、地推系统和餐饮系统;基础线提供基础研发支撑,包括前端、测试、运维、中间件等。
因为这样一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新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每个业务线的开发习惯和工具都不统一。
就像一个军团,大家用不一样的枪和弹匣,操练不一样的步伐,你要是调到我的团队,拿了我的配枪都不会用,相互配合起来就特别麻烦。
我想第一步先把大家的规范、流程、工具进行统一,但是业务线项目属于棕地项目(棕地项目,指好几年的老项目),原来的研发的习惯已经养成,要重新适应新的模式会比较困难。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段时间,我愁得掉了不少头发。
小试牛刀:小范围推行协作工具
思来想去,我觉得凡事只要踏出第一步,就会好起来,那么我的第一步应该选择哪个项目呢?
就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敏捷和工具饶有兴趣的小邓同学(Web前端组组长)找到我,说:
“莫老师,你有什么比较好的项目管理工具推荐吗?”
“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