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打算结合社会感知数据(如出租车轨迹、POI点),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做一些东西。
1、从出租车数据中,可以得到什么?
1.1) 某片地区的功能属性
已知:某片区域的出租车时空信息
得到:该区域的功能属性(商业区、居民区…)
如,某区域夜间下车人数多,则可以判断为居民区。
参考刘瑜老师的某文章,对出租车轨迹构建的时空矩阵,进行EM算法,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1.2)某功能属性地区的人口活动时间信息
已知:某片区域的的功能属性(商业区、居民区…)
得到:该功能属性区域(商业区、居民区)的人口时空信息
2、研究尺度与人口动态分配
今天和柳神交谈,她个人认为研究出租车数据时,“交通小区”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交通小区的获取是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提取路网的话,那工作真的是越走越偏了。
所以,格网是一个很好的尺度。
除此之外,建筑物也是很好的,在shp数据可获取的情况下,如成都市区。
接下来的问题:
2.1)如何确定最小尺度内的人口分布规律?
方法1:根据区域内的功能区类型,可由出租车GPS数据、POI数据等获取。
方法2:直接根据出租车GPS数据的时间分布信息。
2.2)如何对最小尺度内的人口,进行动态分配?
这确实是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估算静态人口时,其实是有一个“悖论”:回归变量是夜间灯光与常住人口,但是夜间灯光往往只能反映居住人口(人都下班了)。
所以获得的静态人口到底算是什么呢?是单纯的居住人口,还是假设为日夜活动的总人口?
如果是前者,问题就会很复杂,因为涉及到不同区域内的人口流动问题。这时候研究单元就应该为格网,然后得到某个格网内的不同功能区的权重比例(参考程希萌师兄文章,混合像元分解),然后再想办法分配。
后者的话,就是在单个格网内部,进行不同功能区人口的时间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