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事一直有个理论,汉字有其不利于传播的特性,不如E文精准,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围绕这个事情也产生过思考和辩驳。
 
这不,教育部在办了一件好事——将“喆”字等N个生僻字加入为常用字,之后有办了一件不太好的事儿,要把包括“琴”字在内的44个汉字做些小修改,大概是横变成提,竖钩去掉了尾巴,真是“简化"的可以了。
 
想来教育部的学者专家们也背负着些“创新”的压力吧,耗时八年将至少数千个汉字中挑选出来这四十余个,或割掉些“迂腐”的尾巴;或改掉些“平板”的横画。
 
如果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创新未免有些不够彻底,就像这篇文章里还有多个带着腐朽余孽的尾巴没有割掉;若以右的的眼光,不仅要恢复生僻字,还应该让繁体字完全复活嘛~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许才是专家苦求八年的结果吧,我们这些登徒子们无法理解的。
 
齐刷刷剪掉,让竖钩永远木有小JJ也许有点武断;让封建余孽完全复辟,如何看到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体现专家们的价值呢?
 
看看新闻,也看看评论,顺便贴出来表达一下(少)部分的读者民意,也就当作继续与同事辩驳的根据吧。很大部分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啦~
 
网易河南商丘网友(222.89.*.*) 的原贴:
砖家叫兽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去放教育部长的假。希望那位湖北武汉的卖国贼看到!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网易北京网友(124.254.*.*) 的原贴: 1
我是搞学术的,我明白这件阳谋的背后意义—— 一方面,评职称、报成果的现实需要。因为没创新就得变着法创个新,必须整出点事做。另一方面,牵扯到出新版字典、词典、辞海、输入法等文化产业链条的内在机制。——参见胡惠林《文化产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