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解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共6个元素,已知这6个元素中的一部分,求其余元素的过程就是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 1、定理的内容
\[\cfrac{a}{sinA}=\cfrac{b}{sinB}=\cfrac{c}{sinC}=2R(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
- 2、证明方法:
思路一: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思路二: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思路三: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思路四:三角形的外接圆证明
思路五: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待补充
- 3、变形使用形式
边的形式:\(a=2RsinA\),\(b=2RsinB\),\(c=2Rsinc\),
角的形式:\(sinA=\cfrac{a}{2R}\),\(sinB=\cfrac{b}{2R}\),\(sinC=\cfrac{c}{2R}\),
比例形式:\(asinB=bsinA\),\(asinC=csinA\),\(bsinC=csinB\),
连比形式:\(a:b:c=sinA:sinB:sinC\)
其他相关公式:普通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r=\cfrac{2S}{a+b+c}(用割补法证明)\),
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r=\cfrac{1}{2}(a+b-c)(c为斜边)\)。
\(S_{\Delta}=\cfrac{1}{2}absinC=\cfrac{1}{2}bcsinA=\cfrac{1}{2}casinB=\cfrac{abc}{4R}\)
- 4、作用:从\(\cfrac{a}{sinA}=\cfrac{b}{sinB}=\cfrac{c}{sinC}\)分析;
①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余两边和另一角;
②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得其余的边和角。
在\(\Delta ABC\)中,已知\(a,b,A\),三角形的解的个数这种情形比较复杂,见下表
余弦定理
- 1、定理的内容
边的形式:
\(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当\(A=\cfrac{\pi}{2}\)时,余弦定理变形为\(a^2=b^2+c^2\),即勾股定理,故我们说勾股定理时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
角的形式:
\(cosA=\cfrac{b^2+c^2-a^2}{2bc}\);\(cosB=\cfrac{a^2+c^2-b^2}{2ac}\);\(cosC=\cfrac{a^2+b^2-c^2}{2ab}\);
2、证明(10种证明)
3、变形使用形式
\(b^2+c^2-a^2=2bccosA\);\(a^2-b^2-c^2=-2bccosA\);
\(sin^2C+sin^2A-sin^2B=-\sqrt{3}sinAsinC\);\(cosB=\cfrac{a^2+c^2-b^2}{2ac}=\cfrac{sin^2C+sin^2A-sin^2B}{2sinAsinC}\);
- 4、作用
①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进而求其余两角。
②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在使用余弦定理时,我们的思维大多习惯于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如图一所示,已知边\(a、c\)和角\(B\),求第三边\(b\),此时相当于求函数值一样的简单和容易。有时候当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时,我们往往就会忘记用余弦定理而转用正弦定理,这样就费事了,其实此时还可以用余弦定理直接求第三边。如图二所示,已知边\(a、b\)和角\(B\),求第三边\(c\),我们可以这样\(b^2=a^2+c^2-2accosB\),转求关于\(c\)的方程即可。
- 余弦定理使用中的思维定式,要避免
例1【2019届宝鸡市高三理科数学质检Ⅰ第7题】
\(\Delta 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sqrt{7}\),\(c=4\),\(cosB=\cfrac{3}{4}\),则\(\Delta ABC\)的面积为【】
分析:属于三角函数中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的形式,常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更多的采用余弦定理的方程表达形式,也是考试中对余弦定理考察形式中的高频考查模式。
\(b^2=a^2+c^2-2accosB\),即\(7=a^2+14-2a\times 4\times\cfrac{3}{4}\),
得到\(a^2-6a+9=0\),即\(a=3\),又由于\(sinB=\cfrac{\sqrt{7}}{4}\),
故\(S_{\Delta ABC}=\cfrac{1}{2}acsinB=\cfrac{3\sqrt{7}}{2}\),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