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机制:从神经模型到刺激反应
1. 行为系统分析
在探讨行为的神经模型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影响行为的动机变量。动机变量通常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变量即刺激,以孔雀求偶为例,雌孔雀的视觉刺激会引发雄孔雀的求偶行为。这一过程从感觉器官(如雄孔雀的眼睛)接收刺激开始,经过识别机制判断是否存在雌孔雀,最终由运动机制产生求偶行为。
内部动机变量也对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例如,饥饿的孔雀可能会优先寻找食物而非求偶。内部变量又可细分为身体状态和神经系统状态。身体状态包括身体的水含量、血糖水平、体温等;神经系统状态则进一步分为记忆状态和调节状态。记忆状态是指信息的长期存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和强度编码;调节状态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记忆,但能在时间上构建行为模式,如神经元的活动状态、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剂的浓度等。
| 感觉模式 | 感受器 | 身体部位 |
|---|---|---|
| 视觉* |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 眼睛 |
| 听觉* | 毛细胞 | 耳朵(柯蒂氏器) |
| 嗅觉* | 嗅觉神经元 | 嗅黏膜 |
| 味觉* | 味觉受体细胞 | 舌上的味蕾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