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可用的在线隐私机制:从现实行为中能学到什么?
1. 引言
此前旨在理解在线隐私行为及其与隐私担忧关系的研究表明,尽管终端用户声称有较高的隐私担忧,但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却大相径庭,这种差异被称为“隐私二分法”。可能的解释包括终端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不平衡、对即时满足的需求、行为偏差、分享信息的同伴压力,以及年轻人为尝试不同身份而在网上分享私人信息等。此外,一些研究认为在线隐私方法过于复杂,用户难以理解和使用。
本文将先探讨隐私概念的历史发展,简要解释在线和离线隐私行为的差异以及所分享私人信息的特点。接着,我们会探索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用于理解离线隐私行为的方法论,并将其与信息系统领域(特别是人机交互)为设计在线环境中可用隐私机制所做的研究进行对比。在讨论部分,我们将确定哪些理解现实世界隐私行为的方法有助于设计可用的在线隐私机制。最后,我们会提出建议,说明如何通过更好地理解人际隐私互动,采用有说服力的方法来开发有效的隐私模型,并对一个信息披露 - 隐私场景进行分析。
2. 在线与离线隐私对比
- 隐私概念的历史发展 :1890 年,沃伦和布兰代斯的著名论文《隐私权》开启了对隐私概念的系统书面讨论,他们认为新技术(如摄影和报纸)使明确承认隐私保护变得重要,奠定了“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这一隐私概念的基础。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随着法律中隐私保护的发展,关于隐私定义的哲学辩论才变得突出。
- 隐私与亲密关系 :许多学者认为隐私与亲密关系密切相关。弗里德认为隐私具有内在价值,是个人形成道德和社会人格、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格斯坦支持隐私对于沟通和人际关系中的亲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