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计算环境下的联合资源管理与节能算法
1. 任务模型
物联网平台会发起一系列数据流处理任务,用集合 $\mathcal{T} = {1, 2, …, T}$ 表示。这些任务要求雾节点(FNs)以低延迟和高能效的方式执行。对于每个任务 $t \in \mathcal{T}$,它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可由以下元组表示:
$D_t = (D_{ca}^t, D_{cpu}^t)$
其中,参数 $D_{ca}^t = k (k \in \mathcal{K})$ 表示任务 $t$ 需要物联网传感数据流 $k$ 作为输入;$D_{cpu}^t$ 表示处理任务 $t$ 的输入数据流所需的计算密度(每单位时间每数据位的 CPU 周期)。
通常,数据流处理基于一些原子数据流块进行,例如用于目标识别的特定大小的图像/视频帧,或用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数据集小批量。对于数据流 $k$,引入 $B_k$ 表示原子数据流块的大小,$L_k$ 表示所需的处理速率,即每单位时间的块数。用 $\mathcal{N} t$ 表示可处理任务 $t$ 的雾节点子集,这取决于任务 $t$ 的地理分布覆盖要求。对于任务 $t$,$C {ca}^{nk}$ 表示设备 $n \in \mathcal{N} t$ 对数据 $k \in \mathcal{K}$ 支持的最大数据流块生成速率(即每单位时间的块数)。当 $C {ca}^{nk} = 0$ 时,意味着设备 $n$ 没有传感数据 $k$。同样,将在线物联网数据仓库视为数据缓存设备 0,定义变量 $C_{ca}^{0k}$。
2. 任务执行
每个任务的执行要经过输入/下载、计算、中继和上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